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女性盆底的解剖学特征, 简化、组合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RARC)的手术步骤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 应用四步断离法RARC治疗女性膀胱癌(Bca)66例。关键步骤有, 断输尿管、断血管蒂、断尿道、断阴道除标本。记录改良技术的应用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取出方式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66例RARC手术均成功, 无膀胱或尿道破裂, 未见直肠或盆腔大血管损伤。膀胱切除手术时间(60.6±14.7) min;术中估计出血量为(232.2±63.5) ml, 3例膀胱侧血管蒂出血、2例子宫血管出血均有效控制。术后未见迟发性大出血, 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和阴道残端炎各2例, 保守治愈。结论简化的四步断离法RARC手术步骤可重复, 操作流程优化, 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复杂大(肿瘤直径>8 cm)肾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机器人辅助或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的24例复杂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手术组(9例,37.5%)、开放手术组(15例,62.5%),收集患者的随访资料,对比两组手术参数、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 24例手术均成功,开放手术组较机器人手术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比例高(93.3%vs.44.4%,P=0.015),肿瘤最大径长(124 mm vs.95 mm,P=0.021),其他术前特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手术组较开放组的术中出血量(100 mL vs.800 mL,P=0.006)和输血率(0%vs.60.0%,P=0.007)低。中位随访时间为50(25~67)个月,4例开放手术和1例机器人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新发转移,4例开放手术组患者因肿瘤处于晚期发生死亡。结论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复杂大肾肿瘤安全性较好,且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临床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培养不同时间的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并分析不同感染部位分离菌的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差异。方法 将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热带假丝酵母菌鉴定后分别接种在牛血清蛋白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和羊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不同时间(24、48和72 h)后检测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结果 热带假丝酵母菌培养24、48和72 h时均具有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但未表现出磷脂酶活性;热带假丝酵母菌在48 和72 h时的蛋白酶活性高于其在24 h时的活性,在72 h范围内,溶血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增长;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热带假丝酵母菌的蛋白酶活性(P=0.368)和溶血活性(P=0.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热带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培养不同时间具有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但无磷脂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中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经腹腔入路LRN并应用两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206例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71例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5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性126例,女性8...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与开放手术治疗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分析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切除并腔静脉癌栓切除术治疗肾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2月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一术者收治的55例肾癌并MayoⅠ~Ⅲ级下腔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机器人辅助组(36例)和开放手术组(19例),比较两组的围术期资料、肿瘤学结果及生存情况。结果 5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时间176 (IQR:137~234) min, 9 (16.4%)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Ⅲ级。机器人手术组较开放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300 (200~625)mL vs.1 000 (600~1 184)mL]、输血比例[(20/36)vs.(18/19)]低,而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09 (98~120) g/L vs.90 (84~100) g/L]较高。中位随访时间为26 (IQR:19~39)个月,19 (34.5%)例患者发生新发转移,12 (21.8%)例患者死亡。两组(机器人辅助组vs.开放手术组)术后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HR=0.39,95...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20年计划行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的4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记录,根据术中是否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分为中转组和未中转组,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 488例患者中14例(2.9%)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肾根治性切除的原因包括:(1)肿瘤解剖复杂,手术困难;(2)术中怀疑为局部晚期肾肿瘤;(3)术中出血较严重。单因素分析表明R.E.N.A.L.评分(P<0.001)、E值(P<0.001)、N值(P<0.001)、L值(P<0.001)、肾门位置(P<0.001)和T分期(P=0.002)为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影响因素。结论 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原因主要为肿瘤解剖复杂、术中怀疑为局部晚期肾肿瘤和术中严重出血等,R.E.N.A.L.评分、E值、N值、L值、肾门位置与T分期为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性肾切除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捆绑缝合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由同一术者采用捆绑式缝合法完成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一般特征、手术参数、病理结果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共106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3.3±14.1)岁、肿瘤最大径(38.2±13.0)mm,R.E.N.A.L.评分为(8.2±1.8)分;所有患者均未转开放或者根治性手术,术后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热缺血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19.8±47.3)min、(81.9±64.3)mL、(14.2±3.3)min、(6.9±1.3)d,术后患者整体肾脏功能平均下降13.4%;术后7例(6.6%)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1.9%)患者发生ClavienⅢ级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13.4(IQR:10.2~16.4)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局部复发,1例患者于术后12个月出现骨转移,分别予以行根治性手术及靶向药物治疗,目前带瘤生存。结论捆绑缝合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可缩短肾脏热缺血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术后肾脏功能恢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广西贵港地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临床分离株, 在种、基因型和交配型的构成及毒力特性。方法 收集2009-2012年广西贵港地区临床分离的新生隐球菌株20株, PCR扩增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 通过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鉴定血清型、交配型。利用M13-PCR指纹图谱法和URA5-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 鉴定和验证基因型。表型研究包括37 ℃生长试验、黑色素生成试验和尿素酶试验。结果 20株有19株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 血清型为A型, α交配型, 基因型为VNⅠ型。1株为格特隐球菌, 属α交配型, 基因型VGⅠ。毒力特性研究结果显示, 所有临床分离株37 ℃正常生长, 黑色素试验、尿素酶试验阳性。结论 广西贵港地区隐球菌致病菌株中绝大多数(95%)为新生隐球菌格鲁比变种、血清型为A型, α交配型, 基因型为VNⅠ型, 并发现格特隐球菌菌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癌患者机器人肾部分切术后的复发状况及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20年行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的367例肾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术后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并分析复发组中肾癌患者及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和5年累计复发率。结果 367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8(IQR:38~60)个月,共9例患者复发,5年累积复发率为2.5%。对于肾癌患者,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T分期、R.E.N.A.L.评分、R值、N值、手术时间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N值(HR=15.75,95%CI:2.00~124.17,P=0.009)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单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肿瘤大小、T分期、R.E.N.A.L.评分、N值、手术时间、WHO/ISUP分级与术后复发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WHO/ISUP分级(HR=4.99,95%CI:1.04~24.01,P=0.045)为术后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机器人肾部分切术后肾癌患者5年累积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前列腺癌(PCa)和临床显著前列腺癌(CSPCa)的诊断模型,并探讨不进行穿刺活检的前列腺根治术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的688例前列腺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PSA、前列腺体积、磁共振报告和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和Logistic回归(LR)算法,构建PCa和CSPCa的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模型的诊断准确性,并分析不进行穿刺活检的前列腺根治术的可行性。 结果ANN(AUC=0.891和0.911)、SVM(AUC=0.903和0.925)、RF(AUC=0.897和0.916)和LR(AUC=0.894和0.917)模型预测前列腺癌和临床显著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均优于PSA检测(AUC=0.805和0.792)和多参数磁共振检查(AUC=0.773和0.807) (P均<0.05)。SVM模型预测PCa和CSPCa的诊断效能均高于其他模型,但各模型间的诊断效能差异不显著(P均>0.05)。基于验证数据集,SVM的PCa预测模型能够使44例(44/208,21%)患者直接进行前列腺根治术,包括41例(41/65,63%)CSPCa和3例(3/12,25%)GS=3+3的PCa病例,而不过度治疗前列腺穿刺结果为良性的病例,优于ANN(33/208,16%)、RF(17%,36/208)和LR(35/208,17%)模型。 结论机器学习模型预测PCa和CSPCa的诊断效能优于多参数磁共振等单一临床检查,能够使超过60%的CSPCa病例直接进行前列腺根治术,而不会导致过度治疗良性前列腺病例。但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