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男性常见病。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70岁以上者发病率达75%[1],其病程进展的个体差异性较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手术是近年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中进展较快的一种手术方法,也是主要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眉间纹引起的皮肤及其下肌层的厚度改变。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26例中重度眉间纹受试者,于注射前及注射后4周、16周,采用50 MHz高频超声检测注射部位皮肤的真皮层厚度,20 MHz高频超声检测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Bonferroni法比较受试者注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超声检测的组织厚度。结果 注射前,真皮层、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分别为(2.01 ± 0.48)、(4.32 ± 0.73)、(4.51 ± 0.67) mm。注射前、注射后4及16周真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94,P = 0.199),而皮肤全层厚度、肌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28、24.19,P = 0.020、 < 0.001)。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4周皮肤全层厚度显著增加(4.88 ± 0.93 mm,t = 3.72,P = 0.004),而肌层厚度显著降低(3.82 ± 0.79 mm,t = 4.65,P = 0.001)。与注射前和注射后4周相比,注射后16周时皮肤全层厚度(4.61 ± 0.73 mm)和肌层厚度(4.38 ± 0.90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7)。结论 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改变皮下组织和肌层厚度,高频超声可用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对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 APN)、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 RBP4)、瘦素(leptin, LEP)3种脂肪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0例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作为治疗组, 同时选取在本院健康医学部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组均给予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50 mg皮下注射, 每周1次, 共12次。检测健康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12周血清APN、RBP4、LEP的浓度; 分析两组之间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脂肪因子水平是否存在差异, 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评估治疗组基线血清APN、RBP4、LEP表达水平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果  治疗组基线APN水平[9.73(6.69, 12.37)比(14.25(10.53, 23.28), P<0.001]、LEP水平[0.42(0.17, 2.60)比3.90(1.38, 7.20), P=0.002]较健康对照组降低, RBP4较健康对照组升高[12.29(10.62, 21.33)比9.13(7.36, 15.78), P=0.024];治疗组治疗后APN水平[11.95(8.12, 15.26)比9.73(6.69, 12.37), P=0.027]、LEP水平[2.84(1.04, 9.34)比0.42(0.17, 2.60), P<0.001]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而RBP4水平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基线APN、RBP4、LEP浓度均与PASI无线性相关关系。  结论  脂肪因子可能参与了银屑病的慢性炎症过程, 抗肿瘤坏死因子α治疗可能改善银屑病的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4岁. 主诉:头顶部结节6个月,手术切除后复发,并且周围m现数个紫红色丘疹和结节2个月. 现病史:6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头顶部起一豌豆大的紫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触之易出血.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化脓性肉芽肿,手术切除结节,但未行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发病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我国虽属乳腺癌的低发地区,但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乳腺癌早期常无自觉症状,多在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最多见于乳房外上象限,肿块为无痛、单发、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且不易推动。可有乳头内陷、“酒窝征”“橘皮样”改变等乳房外形变化,晚期出现恶病质表现。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激素、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银屑病是一种在多基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并发多种系统性疾病,也可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目前认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前炎症因子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作用。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针对TNF—α的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TNF—α与免疫活性细胞表面的TNF—α受体结合,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我们观察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病理发生机制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逐渐成为进展期CTCL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与之相关的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如维A酸类X受体激动剂、融合毒素、单克隆抗体、Toll样受体激动剂、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等。与传统药物相比,靶向治疗及免疫调节治疗具有更显著的疗效及较好的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良好。该文对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 BP)合并结核杆菌感染的临床、实验室和诊治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2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4例住院的有完整记录的BP合并结核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诊治规律。  结果  4例患者中3例结核菌素(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试验阴性, 1例阳性。4例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 且与病情相平行。3例患者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利福平为主的三联抗痨药, 1例采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2例皮质类固醇激素剂量超过180 mg/d。3例患者皮损全部消退, 结核感染得到控制。2例静脉点滴人免疫球蛋白有短期疗效。  结论  对于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BP患者仔细筛查潜在的结核感染至关重要。在皮质类固醇激素应用患者中, PPD试验可出现假阴性。为此, 若同时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利福平, 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剂量应增加一倍以上。此外, 人免疫球蛋白也是治疗BP合并结核感染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波紫外线对人角质形成细胞iNOS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UVB)照射对体外培养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HKC)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作用,探讨紫外线引起皮肤细胞急性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KC,用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细胞内iNOS的水平。结果HKC经UVB照射后,免疫荧光法检测到细胞膜胞浆侧有iNOS,蛋白印迹法检测到细胞提取总蛋白中分子量为130kDa的蛋白条带可以被抗iNOS多克隆抗体所识别,二者结果相符合。结论UVB照射可诱导体外培养的HKC在胞浆内产生iNOS,iNOS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紫外线引起的皮肤急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6岁.因右侧腹部和腰背部条带状分布的鳞屑性斑丘疹7年,于2008年1月24日来我院就诊.皮损无明显自觉症状,起病前局部无炎症史,无外伤和注射史,无明确服药史.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