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41例,分析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41例中男33例,女8例,中位年龄44.1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功能衰竭1例,其余30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近期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衰竭。以上各类患者手术摘除肝脏的平均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①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②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为明显;③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④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伴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自溶;⑤少见类型肝功能衰竭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和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结论目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与病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是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2月,共施行185例肝移植,其中再次肝移植8例,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再移植率4.32%。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前病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15.6分和23.9分;再次肝移植距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16 d(78~725 d);再次肝移植原因中胆道并发症3例,慢性排异2例,肝动脉栓塞、急性排异、乙型肝炎复发各1例。8例患者均平稳渡过手术期,前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16和28天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后5例病人均康复出院,存活至今达27、12、8、4和3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移植肝失功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6月~ 2005年12月,共施行185例肝移植,其中再次肝移植8例,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再移植率4.32%.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前病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15.6分和23.9分;再次肝移植距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16 d(78 ~ 725 d);再次肝移植原因中胆道并发症3例,慢性排异2例,肝动脉栓塞、急性排异、乙型肝炎复发各1例.8例患者均平稳渡过手术期,前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16和28天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后5例病人均康复出院,存活至今达27、12、8、4和3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移植肝失功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41例,分析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41例中男33例,女8例,中位年龄44.1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功能衰竭1例,其余30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近期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衰竭.以上各类患者手术摘除肝脏的平均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①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②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为明显;③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④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伴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自溶;⑤少见类型肝功能衰竭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和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结论目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与病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是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经双侧腋窝和乳晕途径(bilateral axillo-breast approach, BABA)入路实施甲状腺手术时体位的摆放护理,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方法:2015 年5 月至2016 年12月我院运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机器人BABA 入路甲状腺手术共83例。本研究总结分析了病人手术体位的安置、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相关护理因素。83例患者均采取头高脚低仰卧位(与地面约呈15-30°),肩部略垫高,患者乳房下方安置一条弹力绑带,固定于手术床旁,将患者双侧乳房向上推高,最大限度地减小术者的手术盲区,扩大手术视野。结果:83例均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BABA 入路甲状腺手术,无一例出现因体位不当、护理失误而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达芬奇机器人BABA入路甲状腺手术术中合理放置体位可保障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并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是肝硬化最常见且致命的并发症,建立动物模型是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的理论基础。本文综述门静脉高压症小动物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各种模型的特点和研究进展,以在研究中可根据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研究高细胞亚型(tall cell variant, TCV)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的侵袭性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9 170例PTC病例,分析比较TCV-PTC组和经典型PTC(classic PTC, cPTC)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病理结果显示TCVPTC组1 380例,cPTC组15 578例。TCV-PTC在病人年龄以及肿瘤腺外侵犯、神经侵犯、脉管侵犯、癌灶最大径、多灶癌、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和BRAF基因突变比例和(或)均值均较高,但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比例少于cPT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V-PTC与cPTC相比,局部侵袭性特征较强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该病理类型的判定为后续更积极的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劈离式肝移植中供肝分离的手术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劈离式肝移植中供肝分离的手术经验。方法自2004年3月1日至9月1日,共计施行了10例体外供肝的劈离,将其分为左肝外侧叶(Ⅱ、Ⅲ段)和扩大右半肝(Ⅰ、Ⅳ~Ⅷ段)两部分,并为19位病人施行了劈离式肝移植。供体的平均年龄为32.7岁(15~51岁),平均体重64.5kg(45-75kg),ICU平均救治时间为2.4d(1~8d)。结果劈离前整体供肝和劈离后左肝外侧叶的平均重量分别为1322.6g(956~1665g)和281.8g(198~373g),后者与前者的平均比值为0.215(0.178~0.274)。左肝外侧叶部分的移植物与受体重量比(GRWR)的平均值为2.44%(1.22%~5.41%),而扩大右半肝部分GRWR的平均值为1.73%(1.31%~2.30%)。供肝劈离平均花费的时间为105min(85-135min)。共出现5例解剖变异,包括左肝静脉变异2例、肝动脉变异2例、胆管变异1例。结论劈离式肝移植已经成为扩大供肝来源的一种成熟的外科技术,且效果满意。在供肝劈离中需要正确应对各种可能的解剖变异,尤其是左肝静脉、左肝动脉和胆管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肉瘤胰腺转移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1 例骨肉瘤的原发灶手术切除及化疗,以及3 年后胰腺转移灶的手术治疗.结果 左膝关节近侧肿胀伴活动受限半年,经影像及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骨肉瘤后行左股骨远端骨肉瘤切除及手术前后19 次化疗.术后2 年半出现上腹部胀痛和阻塞性黄疸,CT 等影像学检查为骨肉瘤胰腺转移,术前经内镜胆道引流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肿块6 cm×5 cm×4 cm,病理证实为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胰腺转移.术后8 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骨肉瘤是胰腺转移瘤的原发灶之一.在骨肉瘤原发灶切除的基础上,数年后出现胰腺转移,仍可手术切除机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自从Murry于 1954年成功地进行第一例人类肾脏移植以来 ,迄今临床器官移植已经历了四十余个春秋。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各类脏器疾患终末期的手段 ,其地位已被世界公认。尽管近年来环孢霉素A及FK50 6在抗排异方面的成功应用 ,然而以T淋巴细胞为中心介导的排异反应依然影响着器官移植的存活率。CD2 8作为活化T细胞的共刺激信号 (辅助刺激信号 )途径中的重要环节 ,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复习了近年来对于CD2 8的研究 ,旨在为今后能更好地研究和控制由免疫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提供参考依据。CD2 8和B7的结构和功能成熟的CD2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