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上颌快速扩展最佳时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患者年龄、牙龄、骨龄,对上颌快速扩展扩弓效应的相关性分析,期望发现应用上颌快速扩展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需上颌横向扩展的患者30例,年龄11~14岁,平均12.30岁,进行上颌快速扩展。摄左手腕掌指骨片,扩展矫治前后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位定位片。利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年龄相近,扩展效应不一;骨龄与扩展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6.440,P值为0.045;牙龄与扩展效应具有高度相关性,偏回归系数为-1.289,P值为0.000。随着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生长和建牙合,扩展效应明显下降。结论: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进行上颌快速扩展,可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观察高位牵引的口外弓装置对安氏Ⅱ类 1分类错的颌骨及牙的影响 ,方法 :选择 12名青少年安氏Ⅱ类 1分类的患者 ,戴用高位牵引口外装置并将牵引力方向控制通过于上颌磨牙的抗力中心 ,平均每天戴用 12小时以上 ,连续戴 6个月 ,比较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分析结果。结果 :经过 6个月的高位牵引 ,上颌磨牙有显著的远中移动 (2 .4 4mm)和压低 (0 .5lmm) ,上颌骨的长度 (A Ptm)减少了 0 .79mm ,A点与ANS点分别向后移动了 0 .92mm和 0 .10mm ,上颌骨的前份 (A与ANS)有一定量的向下 ,分别为 1.4 8mm和 1.35mm。结论 :戴用高位牵引装置使作用力通过上颌磨牙阻抗中心 ,两侧磨牙受力约 5 0 0 g ,为期 6个月 ,可以使上颌磨牙整体远中移动和压低 ,并明显抑制上颌骨向前生长。  相似文献   
4.
12~14岁正畸患者骨龄与牙移动速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骨龄与牙移动速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23例需上、下颌双侧第一双尖牙减数矫治的女性患者,年龄12~14岁,平均13.4岁,治疗前均摄左手腕掌指骨片,利用骨成熟度指数计测法测量骨龄。用150g相对恒定力移动同一牙弓内的尖牙,比较尖牙远移速率。结果 使用相对恒定力向远中牵移尖牙,尖牙移动的速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年龄与牙移动速率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而骨龄与牙移动速率间具有线性关系,随骨龄的上升,牙移动速率减慢。结论 在相同的正畸力作用下,牙移动速率因人而异,骨龄是影响牙齿移动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快速上颌扩展(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RME)在吮拇指所致开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有长期吮拇指习惯的恒牙列早期的开牙合患者10例,10~12岁,平均11.63岁,前牙区开牙合约10 mm。在进行宣教自行破除吮拇指的不良习惯3~4个月以后,对吮拇指所致的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用RME行上颌横向扩展。RME的开展速度为每日将螺旋开大0.5 mm(每日旋转2次,每次1/4圈),直至上后牙腭尖和下后牙颊尖相对为止。扩展矫治前后均取模、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头颅正、侧位定位片。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腭中缝被打开,上颌基骨横向宽度增大,左右侧颧点间距、左右侧上颌牙槽基座点间距和左右侧上颌第一恒磨牙颊侧面最外点间距均增大,增加量分别为2.30、2.30和4.85 mm;上牙弓横向宽度增大,上颌左右侧尖牙牙尖间距及左右侧第一恒磨牙近中颊尖间距增大,上牙弓弓形得到明显改善,并为排齐牙列创造了间隙。结论 RME通过打开腭中缝增加上颌基骨宽度,在较短的治疗时间内获得所需的骨骼效应,对吮拇指导致开牙合的恒牙列早期患者矫治上颌及上牙弓狭窄疗效显著,为进一步的固定矫治纠正开牙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安氏Ⅰ类牙列拥挤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3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3个时间点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鼻外侧点间距、上颌基点间距、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和下颌第一磨牙间距在快速扩弓前后(T1-T2)以及正畸治疗前后(T1-T3)有显著性增加,其中上颌第一磨牙间距在T2-T3时间点也有显著性变化。全面高、前上面高、腭平面倾度、Y轴角在T1-T2以及T1-T3间有显著性增大。下颌平面角的变化在3个时间点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快速扩弓能引起上颌骨横向宽度显著增加,其变化包括骨性(上颌基骨)和牙性(上颌第一磨牙)两部分。快速扩弓虽然会导致上、下颌骨的向下旋转,但由于其变化量的绝对值不超过2mm或1°,因此可认为并无临床意义。快速扩弓不会引起上下颌骨矢状向的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 2分类深覆髁突位置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 11例安氏Ⅱ类 2分类深覆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颞颌关节区三维CT影像分析和Sam Ⅱ型诊断性架分析 ,以确定其髁突位置变化。结果 :随着上前牙唇倾度增加和咬合打开 ,两侧髁突纵距和髁突高度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 ,RCP ICP位置差异也有显著性减小。结论 :正畸治疗安氏Ⅱ类 2分类错能够改变其髁突位置 ,使之在关节窝内向前下方移位 ,并且更接近RCP。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非拔牙快速扩弓矫治的牙弓参数变化,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对9例安氏Ⅰ类边缘型牙列拥挤病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上下固定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分别在T1(正畸治疗前)、T2(快速扩弓三个月后)和T3(正畸治疗结束进入固定保持期)三个时间点结合模型分析对牙弓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上颌第一磨牙、第一双尖牙和尖牙间宽度在T1、T2和T3相互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T1-T2,T1-T3)和下颌尖牙间宽度(T1-T2)有显著性增加.上颌牙弓周径、上颌第一磨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倾度有显著性增加(T1-T2),但有少量复发(T2-T3).下颌牙弓周径、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双尖牙颊倾度随治疗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快速扩弓能够通过改变上颌牙弓宽度增加其牙弓周径,下颌舌弓配合固定矫治也能显著增加下颌牙弓周径.因此可以较好地解决边缘型牙列拥挤中牙量/骨量不调问题,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和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9.
快速扩弓和Damon技术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快速扩弓(RPE)技术和Damon技术用于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例骨性Ⅰ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患者,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其中9例采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10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2组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分析治疗前、后及2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RPE组分别增加了2.9mm和1.3mm,而Damon组没有显著变化.上、下颌后牙区牙弓宽度2组均有显著增加(P<0.05),其中,上颌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和下颌磨牙间宽度的增加,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RPE组增加了5.3mm,显著大于Damon组的3.1mm;而下颌前磨牙间宽度的增加量Damon组为4.5mm,显著大于RPE组的1.5mm(P<0.05).治疗后,上、下磨牙均有显著颊向倾斜(P<0.05),Damon组和RPE组无显著差异.但上、下前磨牙的颊向倾斜量Damon组显著大于RPE组(P<0.05).RPE组上颌基骨宽距增加了2.1mm.显著大于Damon组(0.6mm)(P<0.05).h、下切牙突角U1-NA和IMPA的变化,Damon组分别为9.2°和7.5°,RPE组无显著改变,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快速扩弓和Damon技术都能有效地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中度牙列拥挤的目的.Damon技术主要以颊倾前磨牙和磨牙来增大后牙的牙弓宽度,同时伴有切牙唇向倾斜;快速扩弓能扩大上颌基骨和整个上颌牙弓宽度,并可维持前牙直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主办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和上海市口腔病防治院共同承办的《新世纪口腔正畸研讨会——— 2 0 0 1上海》于 2 0 0 1年 10月 11~ 13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美国的 5 0 0余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研讨会开幕式上 ,中华口腔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讨会大会主席傅民魁教授致开幕词。本次研讨会是继第六届全国口腔正畸年会后 ,我国口腔正畸界又一次的大规模的学术交流与聚会。会议邀请了香港大学牙医学院口腔正畸科主任UrbanHagg教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