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门冬胰岛素与人正规胰岛素对不规律进食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4月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共33例[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82±2.85)岁]被纳入研究,先后用方案A和方案B治疗,各4个月。方案A:三餐前30min皮下注射人正规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方案B:三餐后10~15min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每周检测2次空腹血糖(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并对患者低血糖发生次数及其严重程度、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的FBG和早、午、晚餐后2h血糖,在方案A治疗期间分别为(7.37±4.22)mmol/L、(9.73±3.38)mmol/L、(10.23±3.96)mmol/L和(10.85±3.36)mmol/L,在方案B治疗期间分别为(7.01±1.74)mmol/L、(9.23±1.58)mmol/L、(9.22±1.28)mmol/L和(9.76±1.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方案B较方案A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明显降低;治疗前后HbA1c的差值在方案A、B分别为(3.08±0.96)%和(3.37±0.47)%(P〈0.01);低血糖发生次数及中重度低血糖发生率,在方案A治疗中分别为68例次及36.7%,在方案B治疗中分别为21例次及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门冬胰岛素餐后皮下注射可有效降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减小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作次数并降低其严重程度,对不规律进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可见与牙齿相关的疾病对患者的困扰之深。今年刚刚退休的老王就切身体会到了这种“要命”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观测了33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合并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发现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72h之内血浆ET高于脑梗塞组、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CGRP低于单纯脑梗塞组,但高于糖尿病组.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和眼底、肾脏合并症者发生脑梗塞时比无合并症者ET升高明显,CGRP相对较低.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病人在72h内,病情危重者的ET高于轻中型者,CGRP低于轻、中型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入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试验组(那格列奈组)和对照组(瑞格列奈组)各25例。采用随机、双盲、那格列奈与瑞格列奈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基础值(0周)比较,12周试验组HbA1c下降2.45%,空腹血糖下降0.82mmol/L,餐后2h血糖下降3.59mmol/L;对照组HbA1c下降3.10%,空腹血糖下降1.77mmol/L,餐后2h血糖下降4.33mmol/L(均P<0.01)。治疗12周中,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那格列奈可使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显著下降,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时,配穴方法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3-01/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符合纳入标准,能够完成治疗所需疗程的100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每满25例一组,分别为治疗组Ⅰ,治疗组Ⅱ,治疗组Ⅲ和对照组。治疗组Ⅰ取穴:第1组: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胃腧、肾俞、悬钟、太溪、行间、然谷。第2组:关元、中府、期门、章门、中脘、京门、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治疗组Ⅱ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1组腧穴。针具选择及针刺手法同治疗组Ⅰ。治疗组Ⅲ取穴同治疗组Ⅰ的第2组腧穴。操作同治疗组Ⅱ。对照组:仅药物治疗。检查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Ⅰ治疗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0.6±3.4)m/s,胫后神经(37.0±3.2)m/s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犤正中神经(46.4±3.6)m/s,胫后神经(37.0±3.9)m/s犦明显高于治疗前犤(34.7±2.9),(30.2±3.0),(41.1±3.1),(32.4±3.3)m/s犦(t=6.556,7.753,5.579,4.51,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I治疗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治疗组Ⅱ,Ⅲ治疗后(t=3.115~4.390,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能有效改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慢性牙周炎与血管病变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与无牙周炎相关因素的比较,探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将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按牙周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组(A组)、中度组(B组)、重度组(C组),分别与2型糖尿病无牙周炎患者各亚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①2型糖尿病慢性牙周炎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大致正常,骨密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2型糖尿病牙周炎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在糖尿病牙周炎3个亚组中随着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各指标也随之增加(P〈0.01)。③牙周炎病变程度加重,则糖尿病伴发微血管并发症的比率也随之明显升高。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牙周炎与骨质疏松无明显关系,血糖控制不佳、血浆粘度增加以及微血管病变是导致牙周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骨钙素及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梅花 《山东医药》2007,47(19):129-130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同时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及骨质疏松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饮食治疗和辛伐他汀治疗,开始治疗及治疗后3、6个月分别测定骨钙素(BGP)和骨密度(BMD)。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BGP治疗3、6个月较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但治疗后3、6个月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BMD在治疗3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BMD显著改善。提示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患有高胆固醇血症时,使用辛伐他汀除具有降脂治疗外,同时具有促进BGP升高,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延长辛伐他汀的治疗时间可以改善BMD。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82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及血管狭窄组。观察4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及CRP等指标。结果 动脉狭窄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另外3组(P<0.01),无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组及动脉狭窄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同型半胱氨酸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P=0.040),与叶酸呈负相关(r=-0.32,P=0.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G-CSF治疗原发性甲亢伴发急性粒细胞缺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治疗原发性甲亢患者病程及治疗中出现的粒细胞缺乏。方法 将白细胞总数低于 3.5× 10 9/ L,粒细胞绝对值 <1.5× 10 9/ L 的 2 6例患者 ,分为 G-CSF治疗实验组和利血生 鲨肝醇治疗的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于第一天白细胞为上升至 10 .96× 10 9/ L,用药时间为 3~ 7天 ,平均 (3.82± 2 .12 )天 ,比对照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期间 ,实验组中无人输血 ,而对照组 14例中 ,共 5人 8次 ,输血 16 0 0 ml。结论 G-CSF用于治疗甲亢粒细胞缺乏 ,对白细胞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并能减少输血量 ,减少感染的发生。本药在用药过程中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DPN)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以及己酮可可碱与弥可保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9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口服弥可保治疗组(DPN1组)、口服己酮可可碱治疗组(DPN2组)、弥可保+己酮可可碱治疗组(DPN3组)。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36例健康对照者,单纯糖尿病组40例患者。各组均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时对3个治疗组进行3个月的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及肌电图的测定。结果1)单纯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DPN各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个月治疗后,DPN1、2、3组与治疗前自身相比较,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PN3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的程度最强,DPN2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比DPN1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展过程中,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口服弥可保、己酮可可碱均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