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倾型深覆牙合对牙、颌、面的形态和功能均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上前牙牙轴的舌向倾斜 ,上、下前牙呈闭锁牙合关系 ,使下颌处于远中位置 ,下颌前伸运动受到明显障碍。此类患者若在生长发育完成后矫治 ,则用单纯正畸治疗方法较难改变其骨骼形态结构上的异常 ,只能是矫正其牙齿部分的异常 ,以此补偿骨骼结构的异常。本文就临床诊断为安氏Ⅱ2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患者进行早期矫治 ,并对其错牙合机制、矫治时机以及矫治原则进行了探讨。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安氏Ⅱ2 错牙合患者 6例 ,其中男 2名 ,女 4名 ,年龄 9~ 13岁 ,平均 11岁。两颗…  相似文献   
2.
支抗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它常常是治疗成败的根本原因。固定矫治器中,正确地选择所需要的磨牙支抗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控磨牙的支抗,对每一个拔牙病例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Angle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和严重的前牙拥挤的拔牙病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磨牙的近中移动,将造成拔牙间隙因后牙前移而丧失。本文主要讨论磨牙后倾曲增强支抗的力学特点,并对其在临床运用中的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3.
4.
饶晓俊  陈卉 《医学研究通讯》2004,33(7):65-65,55
支抗是正畸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它常常是治疗成败的根本原因。固定矫治器中,正确地选择所需要的磨牙支抗类型并采取相应措施调控磨牙的支抗,对每一个拔牙病例都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AngleⅡ类1分类错he病例和严重的前牙拥挤的拔牙病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磨牙的近中移动,将造成拔牙间隙因后牙前移而丧失。本文主要讨论磨牙后倾曲增强支抗的力学特点,并对其在临床运用中的问题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利用口内力推磨牙远中移动的方法。方法 :安氏Ⅱ类错牙合伴前牙拥挤患者 5例 ,非拔牙矫治 ,用Nance托配合Ni -Ti螺簧推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排齐牙列。结果 :所选病例后牙远中关系和前牙拥挤得到矫正。结论 :Ni-Ti螺簧配合Nance托矫治牙源性安氏Ⅱ类错牙合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前庭盾又称“口屏”,属于功能性矫治器,主要用于替牙期儿童错He畸形预防性矫治和阻断性矫治,它有扩张和增强唇肌的作用,也有内收上切牙的力量,且疗效肯定。笔者对15例混合牙列期上切牙前突和深覆盖畸形儿童采用前庭盾矫治器矫正后,患者或消失了症状或减轻了畸形的程序或抑制了畸形的发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Angle Ⅲ骨性反He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He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He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H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上颌快速扩大后上牙弓和腭盖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文使用改良Hass型矫治器对 15例生长发育期需扩弓治疗的患者进行上颌快速扩弓治疗 ,并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了测量分析 ,以观察在RME作用下上牙弓及腭盖高度的变化。材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15例 10$C 15岁患者 ,上颌基骨发育基本正常 ,前牙拥挤 4mm 6mm以内 ,上牙弓狭窄 ,腭盖高拱 ,单侧或双侧磨牙反。所有患者均经改良Hass型矫治器扩弓矫治。平均治疗时间为 6个月。每位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取上下颌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测量包括 1)上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 ;2 )上牙弓长度以及从一侧的第一磨牙至另一侧的第一磨牙的各个牙近远中径长度的测量。 3)腭盖高度。测量数据用计算机处理分析。结果和讨论 :测量结果表明 ,15例患者扩大牙弓后 ,牙弓宽度均有增加 ,但增加在牙弓各段并不一致。第一磨牙区增宽最多 ,平均为 4 .5 4 ,其次为第一前磨牙区 ,平均为 3.76 ,尖牙区增宽最小。这是因为上颌6  6 和4  4 作为支抗牙在快速装置的作用下发生 ,较 3  3更多的颊侧倾斜移动 ;而 6  6的增宽值又大于 4  4 ,说明作用于后牙的矫形力最大 ;牙弓长度的增长是RME的特征之一。本研究中牙弓长度的增长为 4 .2 4mm ;腭盖高度的变化有 10例病例呈减小趋势 ,有 5例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骨性反(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合的效果.方法7-12岁安氏Ⅲ类骨性的反牙合8例,用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矫治.结果 上颌骨与上牙弓均有前移,上颌长度增加,A点前移,上切牙唇倾度减小;下切牙舌侧倾斜;上下颌骨矢状关系逐渐趋向正常,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口外前牵引联合颏兜是矫治混合牙列期和恒牙早期安氏III类骨性反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