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诱导条件下 ,成骨分化标志骨钙素和 型胶原 m RNA水平的表达。方法 采用成骨诱导剂 (含地塞米松 10 - 8mol/ L、β甘油磷酸钠 10 mm ol/ L和抗坏血酸 AA 5 0μg/ml)对培养状态下的不同代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成骨诱导 ,提取 RNA,采用 RT- PCR方法 ,以β-肌动蛋白 c DNA为内参照 ,检测骨钙素和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接受成骨诱导剂作用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随诱导时间的延长骨钙素和 型胶原 m RNA出现高表达 ,且维生素 D为诱导骨钙素 m RNA表达的必需成分。结论 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保持成骨未分化状态 ,无骨钙素和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 ,诱导后可向成骨分化 ,骨钙素和 型胶原 m RNA表达升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周期性双轴力学应变对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合成功能的影响。将正常 3月龄雌性 SD大鼠和骨质疏松大鼠颅顶骨分离的成骨细胞分别在含 10 %胎牛血清的 F- 12培养液中培养 ,并接种在双轴力学应变装置中。当细胞生长至亚融合状态 (Subconfluence) ,给细胞施加力学刺激 ,频率为 1Hz,力学刺激分别为 4 0 0、10 0 0、4 0 0 0μ strain;作用时间分别为每天 30 m in,2、4、8h,共加载两天。以未受力学刺激的细胞为对照组 ,受力学刺激的细胞为实验组 ,并进行比较。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细胞增殖变化 ;采用同位素标记方法检测成骨细胞骨钙素、I型胶原 C端前肽 (PICP)和总蛋白的分泌量。结果表明 :1)在静态培养条件下 ,3ovx组与 3control组比较 ,其细胞功能活性无明显变化 ,但 3ovx组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 ,这与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的高转换率相一致。 2 )4 0 0、10 0 0 μstrain力学刺激可以促进 3control组成骨细胞 I型胶原、骨钙素和总蛋白的分泌量增加 ,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 ;在 10 0 0μstrain力学刺激下 ,成骨细胞合成骨基质的能力增加最为明显。同时 ,在 4 0 0、10 0 0μstrain力学刺激的初期也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的作用大于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 3)在4 0 0 0 μ  相似文献   
3.
采用流室定量研究阶跃切应力对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_2)的影响。对流室中的内皮细胞连续100分钟施加1、10、20dyne/cm ̄2的阶跃剪切应力,用放免法测流室的8个时间段流出液的6-keto-PGFi_(1a)。绘出切应力刺激内皮细胞释放PGI_2的曲线。结果表明:未施加切应力时,内皮细胞释放PGI_2的量在检测限以下,施加切应力后,PGI_2释放速率很快达极大值,且又在数分钟内减小.施加阶跃切应力越大,PGI_2释放速率曲线峰值越高,但衰减也越快,在80~100分钟时间内的前列环素释放速率平均值也越大。由此提示,在活体中血液流变学因素一血流切应力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种LDL吸附剂载体-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用于低密度脂蛋白 (L DL)吸附的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的合成工艺、结构特性及吸附 L DL 的性能 ,为进一步研发 L DL 吸附剂载体提供实验依据。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按一定的配方合成聚丙烯酰胺微球载体 ,通过扫描电镜、图像分析仪、X光小角散射等手段对其结构特性 (粒径、孔径等 )进行表征 ;同时在微球上固定丝氨酰 -天冬氨酰 -谷氨酸 (SDE)三肽配体制成 L DL 吸附剂 ,通过体外静态吸附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微球粒径为 14 2 .1μm,孔径为 119.8nm,符合作为 L DL 吸附载体的需要 ;在交联剂与单体总量一定的条件下 ,微球孔径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 ;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对 L DL 的非特异性吸附很小 ,而在其上偶联配体制成吸附剂后 ,又表现出对 L DL 的特异性吸附。本实验合成的聚丙烯酰胺微球是一种有效的 L DL 吸附剂载体。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特性进行研究,对其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作用进行探讨。资  料资料 研究对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组的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并计算出梗塞体积,起病在24小时内,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SSS评分),共26例,男16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7±103)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诊断:(1)高血压病史≥5年;(2)年龄≥55岁;(3)全部病例经B超或彩色duplex探查证实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部有动脉…  相似文献   
6.
丹参、藻酸双酯钠是临床治疗脑血管病的常用药。本研究发现,在体外流场中用丹参、藻酸双酯钠分别处理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红细胞后,此红细胞与培养的人脉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数目明显减少、粘附强度明显减弱;而且,在临床常用剂量下藻酸双酯钠的这种抗粘附作用优于丹参。认为丹参、藻酸双酯钠的这种抗粘附作用可能是临床用以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8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白细胞介素-8(IL-8)在趋化性细胞因子家族中属于C-X-C亚家族,IL-8是一个多种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而且不同类型的细胞对不同的诱导剂的反应也不相同,因为由不同的实验室从不同的来源得到该因子,所以对于IL-8的许多不同的描述术语,对于IL-8的生理生化特性,目前已基本清楚,对于IL-8基因表达的调节,现认为主要是在转录水平的调控,并且发现其基因5′-侧翼区的AP-1,NF-кB及NF-IL-6结合位点是调节IL-8启动子功能的主要顺式作用元件,IL-8基因的表达需要这些元件之间高度的协同以达到有效的转录,IL-8受体则是一个由59KDa和67KDa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糖蛋白,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细胞上,甚至包括一些不表达IL-8的细胞,IL-8的生物学活性并不表现出种族的特异性,IL-8可激活中性粒细胞,对T-淋巴细胞有趋化性并能刺激嗜碱性粒细胞,内皮细胞IL-8基因的表达除了受化学因子的调节外还受力学因素的影响,流体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表达IL-8,可能在急性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右旋糖酐40、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流室显微观察系统,定量研究右旋糖酐40(DX40)和右旋糖酐70(DX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动态粘附特性的影响。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得到反映切应力与细胞间动态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及粘附特征常数a,b值。a值反映红细胞的初始粘附数,b值反映随切应力增大,粘附数减小的速率。DX70实验组的a值大于DX40组的,而b值的情况相反。故结果显示切应力越大,粘附的红细胞越少;DX40使红细胞的粘附明显减少;DX70使红细胞粘附显著增加。由此提示不同长度的细胞桥接分子对红细胞的粘附影响不同,且临床上选用DX40作血浆扩容剂较DX70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选用山羊为实验动物,其体重约30公斤,其心脏大小相当于十来岁的儿童。这种动物宜于作人工心血管辅助装置的研究。 结扎冠状动脉分枝造成心肌缺血。结扎后常遇到的问题是心律不齐,并可发展至心室纤颤而死亡。对照组的34例中,出现心律不齐的有19例(56%),其中七例发展至心室纤颤而死亡。余下的27例在结扎后0.5—4小时内有19例(70%)呈现心律不齐。在结扎后4—12小时内有20例(74%)出现心律不齐,其中三例发展至心室纤颤而死亡。结扎后12—21.5小时,是在夜间,未进行监护,有四只动物死亡,死因不知。第二日剩下动物21只,其中15例(71%)出现心律不齐,有四例在手术准备阶段发展到心室纤颤而死亡。因此,完成全部计划实验过程的有17例。 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和严重性与麻醉剂量有关。以利多卡因用量反映心律不齐的频度和严重度。戊巴比妥剂量30毫升(浓度5%)以上的为高剂量组(46.1±18.5毫升,n=14);30毫升以下的为低剂量组(16.5±6.5毫升,n=10)。麻醉剂高低剂量组的利多卡因平均用量各为646±221毫克和1208±542毫克。两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IABP在结扎冠状动脉分枝后半小时开始,反搏持续时间为三小时。在结扎后0.5—12小时内,IABP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利多卡因用量各为241±286毫克和863±498毫克,两者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皮细胞衬于血管腔的表面,是血流机械应力的主要感受者。切应力可以直接调节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其中包括诱导内皮细胞生成IL-8,而且IL-8的生成量与切应力作用时间有关。为阐明内皮细胞IL-8的生成除了与切应力的作用时间有关外还与切应力的强度有关,我们用不同强度的流体切应力(2.09、4.61、6.19、8.51、10.50、12.59、14.41、17.22、18.32dyne/cm^2)处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技术检测内皮细胞IL-8蛋白质的生成。结果显示:未用切应力处理的内皮细胞只有极少量的IL-8蛋白质生成;切应力处理内皮细胞后,低切应力(2.09dyne/cm^2)时IL-8蛋白质生成量明显增加,约为高切应力(18.32dyne/cm^2)时IL-8蛋白质生成量的6(作用5h)或7倍(作用6h)。IL-8蛋白质生成量与内皮细胞所施加的切应力强度呈反变关系;直线回归方程:5h时为y=760.12—36.06x,相关系数7=-O.978;6h时为y=781.87—36.66x,相关系数7=-O.980。式中:y为切应力作用下内皮细胞IL-8的生成量;x为施加于内皮细胞的切应力强度(dyne/cm^2)。不同的切应力作用时间(5h、6h)均表现出相同的IL-8蛋白质生成量随切应力强度的变化规律。提示流体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生成IL-8的量,不仅与切应力的作用时间有关,而且IL-8的生成量与切应力强度有关。流体低切应力诱导内皮细胞IL-8的生成量急剧增高,可能在急性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