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下颌后牙区颊侧骨皮质厚度,为正畸临床治疗中不同骨面型患者种植支抗类型的选用和植入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在成年正畸患者中,按照下颌平面角测量值及纳入标准选择45例病例,均分为高角、均角和低角3组。利用CBCT采集患者颅面部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对下颌后牙区颊侧不同高度(距牙槽嵴顶4、6、8mm处)的骨皮质厚度进行测量,应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3组在下颌后牙区骨皮质厚度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同组内厚度4 mm组<6 mm组<8 mm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颌颊侧4 mm处即可进行种植支抗植入,而低角组的骨皮质厚度较高,最好选用助攻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比较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成人安氏Ⅱ~1类错的效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Tip-Edge plus矫治器,对照组20例采用MBT矫治器配合中等支抗进行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并测量,进行成组和配对t检验。结果 (1)未使用额外支抗的试验组与使用中等支抗的对照组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两组上磨牙前移量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矫治后下切牙唇倾度大于对照组。(2)试验组打开咬合平均需3.8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16次;对照组打开咬合平均6.3个月,平均复诊次数为2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使用中度支抗的成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应用Tip-Edge plus技术和MBT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正能取得相似的软硬组织改变效果、支抗效果,但Tip-Edge plus技术打开咬合时间短,能减少复诊次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安氏II类2分类患者戴用固定矫治器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探讨两种矫正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正畸科矫正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40例,其中固定矫治组20例采用传统固定矫治,隐形矫治组20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正。分别利用Exam Vision软件测量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各间隙距离,比较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固定矫治组治疗前上间隙3.14±0.67 mm、前间隙2.22±0.33 mm、后间隙1.92±0.09 mm,治疗后上间隙3.17±0.32 mm、前间隙2.34±0.45 mm、后间隙1.98±0.85 mm;隐形矫治组治疗前上间隙3.03±0.64 mm、前间隙2.21±0.13 mm、后间隙2.01±0.41 mm,治疗后上间隙3.05±0.46 mm、前间隙2.29±0.48 mm、后间隙2.13±0.59 mm。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各间隙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安氏II类2分类患者时,固定矫治技术和隐形矫治技术对颞下颌关节位置的变化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时,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志愿者的颌面部口腔情况,导入Mimics 20.0软件对CBCT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4逆向工程软件以及NX1911软件进行几何以及实体建模,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黏骨膜-隐形矫治器的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2019对隐形矫治器模型实施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的工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应力大小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单次位移量较小,牙齿偏向整体移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值为0.039 MPa,且应力主要分布在远中邻面。结论: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对牙齿位移距离以及牙周组织作用力均符合正畸要求,受力比较均匀,牙齿偏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以及甘油三酯葡萄糖体质指数(TyG-BMI)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医疗机构中进行健康体检的35岁以上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生活习惯等情况,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记录其生化指标、血糖等指标,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将体检人群分为高血压组与血压正常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yG、TyG-BMI与高血压患病的关系。结果:共纳入917例体检对象,其中男524例,女393例,平均年龄(57.13±14.07)岁。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随着TyG和TyG-BMI水平不断增加,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水平也不断增加。高血压患病率随TyG和TyG-BMI水平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分别为34.510、108.511,P<0.001)。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yG和TyG-BMI均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病风险与TyG和TyG-BMI浓度均呈正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来本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50例,均采用微型种植体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矫治后,患者的牙齿排列齐整,面形良好,对比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可以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抗和正畸治疗,且其操作比较简便灵活,稳定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轻中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0例,均采用全口减数拔牙固定正畸,按不同支抗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行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对照组行口外弓支抗辅助内收上前牙。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线距、角度指标变化及两组患者的完成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正畸治疗,侧貌观均明显改善,患者对矫治效果相对满意。观察组矫治时间为(21.20±5.30)个月,显著低于对照组[(23.15±6.12)个月](P<0.05)。头颅侧位片测量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均较治疗前明显内收,且观察组内收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腭中部微种植体支抗整体内收上前牙效果明显,能有效减少磨牙支抗丧失,并能缩短疗程,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Frankel 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学对于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7月于我科就诊的25例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Frankel 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通过头影测量及口面部肌功能评估计分表,比较治疗前后颌面软硬组织及口面部肌功能的改变。结果:治疗后下颌矢状向生长明显增加;前牙覆盖明显减小,上切牙唇倾度显著减小;口面肌功能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rankel Ⅱ功能矫治器结合口面部肌功能治疗可有效改善替牙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儿童面部形态,不良骨骼生长型,增强口面部肌力。  相似文献   
9.
刘艳  陆胜男  李琥 《口腔医学》2013,(8):531-533
目的利用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CBCT)对骨性错患者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进行研究。方法 60例成年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骨性Ⅰ类20例(组一),骨性Ⅱ类20例(组二),骨性Ⅲ类20例(组三),采集颅面部CBCT的Dicom数据,使用Dolphin Imaging 11.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间及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的牙槽骨高度,在骨性Ⅰ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和Ⅲ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中切牙间牙槽骨高度则在3类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上前牙区牙槽骨高度在中切牙区无统计学差异,而在上颌侧切牙的近中和远中的牙槽骨高度在3种骨性错畸形中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别测量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前牙牙根的长度,探讨上颌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正畸工作。方法:选取年龄为18~35岁的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80例(牙列完整,无颌骨畸形,未受外伤,前牙区无埋伏牙及多生牙,无牙周疾病,未行正畸治疗),分为3组(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分别测量其牙根长度及唇腭侧骨质厚度。结果:骨性Ⅱ、Ⅲ类患者前牙牙根长度明显短于骨性Ⅰ类患者的长度。牙根吸收在骨性Ⅱ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类患者,Ⅰ类患者中发生的最少。骨性Ⅰ类患者的上前牙唇腭侧骨质厚度均大于骨性Ⅱ、Ⅲ类患者。结论:骨性Ⅱ、Ⅲ类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