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3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植物血凝素(PHA)检测了乌市维汉族学龄儿童的细胞免疫功能。结果表明,汉族儿童的PHA红斑直径均值高于维族,不论维汉族男女生均以9~10岁年龄段PHA红斑均值最大,并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同时对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徐强  邵红  邓永强  许小虎  尹晓梅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176-1177,1181
目的:分析在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取出根管中下1/3断针的临床效果,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收集5年来门诊根管预备断针发生在根中下1/3的患者36例,均在显微镜下用超声根管工作尖取断针。结果:36例根管内断针取出29例,失败7例,成功率为80.5%,4例建立旁路,1例拔除,2例留内观察。结论:根管显微镜下应用超声技术取出根管内断针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百姓满意医院活动对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从2002年3月-2006年12月,我们通过分解和细化创建百姓满意医院标准,成立质控小组,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周考察,月反馈,不断改进护理工作.结果 护理管理年度优良率由69.3%提升至97.6%,经统计学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创建百姓满意医院,提高了护理管理质量和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热致死的发酵乳杆菌对牛乳β-乳球蛋白(BLG)致敏小鼠Th1/Th2细胞平衡、血清抗体水平及T细胞亚群数量的影响,探讨其缓解过敏反应的作用。方法:用牛乳BLG和弗氏佐剂的混合液腹腔注射诱发BALB/c小鼠致敏,建立动物过敏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致敏组和不同剂量的热致死发酵乳杆菌组。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总IgE、BLG特异性IgE和总IgG含量。体外分离培养各组小鼠脾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12、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T百分含量。结果:发酵乳杆菌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4比值为13.53,显著高于致敏组的3.34(P<0.05);血清总IgE、BLG特异性IgE和总IgG水平显著降低(P<0.05);脾细胞中CD3+和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趋近正常组。特别是高剂量的热致死发酵乳杆菌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抑制IL-4分泌的效果显著优于致敏组(P>0.05),且该组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和CD4+/CD8+比值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热致死的发酵乳杆菌干预可改善小鼠的BLG过敏症状,其作用可能与促进Th1占优势的Th1/Th2细胞平衡,阻断IgE、IgG分泌及平衡T细胞亚群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多重PCR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检测Duchenne/Becker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DMD/BMD)患者、携带者并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首先采用多重PCR对临床诊断为DMD/BMD的患者检测DMD基因的26个外显子,未查到缺失突变者和可能的携带者采用MLPA检测全部79个外显子是否有缺失或重复突变.对产前诊断病例,用PCR法检测缺失突变,用MLPA法检测重复突变.结果 多重PCR对22例患者的DMD基因的26个外显子检测.13例有缺失突变.未查到常见缺失突变的9例患者经MLPA检测DMD基因的全部79个外显子,3例为重复突变、1例为单个第18外显子缺失、其他5例未查到缺失和重复突变.16例携带者中,3例有家族史,其中2例检出突变;13例为检测到突变的散发病例患儿的母亲,有8例检测到突变.产前诊断9个胎儿(其中双胎1例),2例胎儿有突变,引产后核实无误;7例胎儿未检测到突变,现均已分娩.结论 多重PCR可检出92.86%的缺失突变并可用于缺失突变的产前诊断,因其简便、可靠、价廉可作为临床上DMD/BMD基因诊断的初选.MLPA可用于多重PCR未检测到缺失突变的患者及携带者的检查.  相似文献   
6.
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和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肺功能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法将确诊的82例CVA患者分为A、B两组,A组长期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B组间断吸入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殆疗后1、3、6、12个月一秒种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的改变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咳啾症状均消失,FEV1%明显好转.(均为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3、6、12个月后,A组FEV1助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1),而B组的FEV1%随着复发病例的逐渐增多,曾经改善的肺功能又降至治疗前水平(分别为P〈0.05、P〉0.05和P〉0.05);两组间FEV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A组患者复发病例数明显低于B组(1.00:5.71)。结论 长期规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CVA,能明显减少症状复发,同时还可改善肺功能,减少典型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律失常的冷冻消融术是一种新的介入性心脏物理学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测定血小板膜α颗粒膜糖蛋白(platelet α granule membrane glucoprotein,CD62P)、血小板溶酶体膜糖蛋白(platelet lysosome membrane glucoprotien,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观察经导管冷冻消融术(transcatheter cryoablation)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对机体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经导管冷冻消融术对血栓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Ⅳ-C)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慢性肝炎组(30例)和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进行临床意义评价。结果 各组间各指标分别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FHA=139.9,FLN=52.8,FPⅢP=146.7,FⅣ-C=37.2,P<0.01),表现为肝硬化组>慢性肝炎组>对照组(q检验,P<0.01)。HA和PⅢP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HA和LN及Ⅳ-C则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表明HA对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优于其它三项指标。结论 四项指标联合应用有助于临床肝纤维化的筛检和初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3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连续监测72 h血糖,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及标准差(SD)、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并记录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一般生化指标.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两组与无颈动脉硬化组比较,病程、收缩压、脉压差、TC、LDL-C、HbA1c有显著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组比较,病程有显著差异(P<0.05),MBG、SD、MAGE、CV随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逐渐增高(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需重视动态血糖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Connet's量表教师问卷(TRS)和自拟影响因素问卷,对乌鲁木齐市835名学龄前儿童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4.0%,男童为4.4%,女童为3.7%,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男童多动指数得分明显高于女童(P〈0.01),4岁儿童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P〈0.01)。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带养人、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母工作繁忙否、儿童的分娩情况和发育情况等。结论家庭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维吾尔族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