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平阳霉素(PYM)作用于体外原代的培养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后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方法:通过体外原代培养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采用ELISA和RT-PCR技术检测不同浓度PYM作用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TGF-β1表达。结果:ELISA发现内皮细胞在自然状态下能分泌TGF-β1,体外培养12h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TGF-β1的释放量也随之增加。对照组内皮细胞培养48h后,细胞上清中TGF-β1含量达到(537.56±2.61)pg/ml。500ng/ml和1μg/ml PYM作用内皮细胞12h后,内皮细胞表达分泌的TGF-β1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浓度PYM作用于静脉畸形内皮细胞24、48h后,TGF-β1表达与对照组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YM浓度≥10μg/ml,内皮细胞TGF-β1表达量较低。RT-PCR结果显示,对照组(未加药物)细胞TGF-β1mRNA阳性表达,PYM浓度为500ng/ml和1μg/ml时TGF-β1mRNA表达较高,PYM浓度在10~100ng/ml之间,TGF-β1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细胞在PYM致静脉畸形组织纤维化过程中能分泌促组织纤维化细胞因子TGF-β1促进组织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平阳霉素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PYM)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病变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各种脉管畸形的疗效。方法 采用PYM和地塞米松联合病变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200例(225个瘤体)5~7d注射一次,3~5次为一个疗程。结果 200例患者治疗1~5次后,经过6~36m随诊,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为86.5%,好转为11%,总有效率达97.5%。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混合性畸形、微静脉畸形的治愈率和基本治愈率分别为91.4%、80%、90.5%、36.3%,而动静脉畸形应用PYM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基本无效,2.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溃疡,3.5%出现发热副反应。结论 PYM和地塞米松联合瘤内注射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一种较佳的治疗方法,疗效高,安全可靠,但应对脉管畸形病变进行正确分类,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舌下腺囊肿45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对舌下腺囊肿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价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并发症的原因。方法:在全麻或局麻下经口内进路或颌下进路或口内联合颌下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部分患者行袋形缝合术;术后标本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312例舌下型舌下腺囊肿经口内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13例复发,复发率为4.17%;6例行袋形缝合术,5例复发,复发率为83.33%;108例口外型分别经口内、颌下进路行舌下腺及囊肿摘除术,其复发率各为1.43%、56%;而经颌下联合口内进路治疗的病例无复发;40例混合型经口内施术,治愈率达100%。包括术后复发,共有57例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病理切片镜下观,447例中257例(57.5%)囊肿有纤维囊壁,但只有5例有部分上皮衬里,190例(42.5%)无明显囊壁。结论:舌下腺囊肿的囊壁无上皮衬里,完整摘除舌下腺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矩形切除术术后并发病理性骨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下颌骨矩形切除术术后并发病理性骨折的相关因素,为改进手术方式减少骨折发生提供依据。方法:74例口腔癌病例分别采直角形和曲线形截骨方法进行了下颌骨矩形切除术,术后曲面断层片检查,测量剩余下颌骨高度的最小值并观察有否病理性骨折。结果:5例并发病理性骨折,其中直角形截骨4例,骨折发生率为8.9%;典线形截骨1例,骨折发生率为3.4%。术后并发病理性骨折的病例下颌骨剩余骨段高度最小值为0.96cm(SD,0.03)。骨折均发生于截骨区远中部。结论:保留下牙槽动脉血供.剩余下颌骨高度保留在1cm以上对预防病理性骨折有重要意义;曲线形截骨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结构以及较好的术后形态和生理功能,可减少术后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5.
α-干扰素是一类细胞因子,具有调节细胞间相互作用。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α-干扰素能促进血管瘤瘤体消退,因此应用于血管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尽管口底癌的综合序列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并无实质性提高,手术仍然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式。较小的早期病变可直接手术切除。下颌-唇劈开术是局部晚期口底癌的常用手术径路,术野暴露充分,然而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拉通术有助于保存口底癌患者的下颌骨和咀嚼功能。间室切除作为舌/口底癌原发灶根治切除的一种术式,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改善肿瘤的局部控制率。而对于下颌骨有浅层侵犯的口底癌,则可采用边缘性下颌骨切除术或改良下颌骨切除术,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我们将 342例经病理证实的成釉细胞瘤分为一般型(classictype)和低复发型 (lowerrecurrencetype)进行回顾性研究 ,旨在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1 .材料与方法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自 1 963~ 2 0 0 0年共收治颌骨成釉细胞瘤 349例 ,其中恶性成釉细胞瘤 7例 ,良性成釉细胞瘤 342例。根据WHO牙源性肿瘤组织学分类 ,复习全部 342例良性成釉细胞瘤病理切片。将其分为低复发型和一般型两大类 ,其中低复发型 72例 (包括单囊型 56例、周边型 3例、增生型 1 3例、一般型 2 70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PYM)对体外培养的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human venous malformation endothelialcells,HVMECs)增殖活性和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人静脉畸形组织中培养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HVMECs)。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PYM(0.01~1 000μg/mL)作用不同时间(6、12、18、24、48h)后HVMECs的生长抑制率。同时,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结果 0.01、1、10、1 000μg/mL PYM作用内皮细胞6h后,细胞活性为对照组的(91.3±0.4)%、(82.4±0.5)%、(75.2±0.1)%、(28.3±0.5)%。5、10、1 000μg/mL PYM作用内皮细胞24h后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75.0±0.3)%、(58.4±0.5)%、(2.0±0.5)%(均P<0.01)。>10μg/mL PYM对内皮细胞活性抑制较严重。0.01μg/mL PYM作用于内皮细胞24h后,细胞未见明显改变,1μg/mL PYM作用细胞24h后,细胞内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较明显,10μg/mL PYM作用于内皮细胞24h后可见内皮细胞空泡性变,胞质水肿,核膜皱缩,染色质浓缩,核仁趋边。结论平阳霉素对人静脉畸形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与剂量、时间呈正相关。在体外实验中PYM能诱导静脉畸形内皮细胞形态呈现凋亡样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震伤员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应用抑郁症评估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以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2例地震伤员进行心理调查,咨询,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结果:经过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护理,大部分伤员心理疾病情况有显著改善。结论:对地震伤员进行心理干预具有一定的迫切性,而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前提,全面正确的医疗计划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是保证地震伤员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4(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4,MMP-14)和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69例OSCC患者作为OSCC组,同时选取43例口腔正常新鲜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组织中的MMP-14及EMMPRIN mRNA的表达含量。结果MMP-14 mRNA、EMMPRIN mRNA在OSCC组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98、9.624,P<0.01);OSCC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因素中的MMP-14、EMMPRIN mRNA的表达差异不明显(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均明显升高(t=2.909、2.156,P<0.05);且MMP-14、EMMPRIN mRNA在Ⅲ~Ⅳ期、中低分化的OSCC中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76、2.667、3.027、2.399,P<0.05);MMP-14与EMMPRIN mRNA表达含量间相关系数为r=0.821,二者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OSCC组织中MMP-14和EMMPRIN mRNA的高表达状态均与肿瘤的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因素关系密切,二者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提示MMP-14和EMMPRIN均参与了OSCC的浸润及转移过程,通过检测EMMPRIN及MMP-14 mRNA表达含量可能有助于OSCC的病变程度及预后转归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