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开发,器材的研制及介入治疗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开展大大丰富了介入心脏病学.由于介入治疗的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为医生及患者所接受进而深受欢迎,成为继传统的内科、外科治疗之后的第三大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6年5月,我科共行5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诊,主要包括房颤、房扑、房速及阵发性室上速,如何安全而有效地控制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即刻心室率,是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及急性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环节,而合理、有效地选择药物是控制其即刻心室率的关键措施。我们从2000年1月至2005年5月间应用西地兰、普罗帕酮和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型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98例,观察即刻心室率的控制情况,旨在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合理用药剂量。  相似文献   
3.
4.
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东阳  刘心强  谢东明 《临床荟萃》2006,21(19):1416-1417
2003年8月至2005年11月,我院采用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联用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灵)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154例,疗效较好且安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科1996-2006年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A)24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最常见的引起血栓前状态心律失常,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具有众多危险因素,且相互联系,参与AF的发生及进展。AF的发病及进展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AF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人存在差异,且其一些代谢产物可能通过炎症途径、激活心房自主神经丛、诱导心房电—结构重构等参与AF的形成及发展,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未来预防及治疗AF的新方向。本文主要对AF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病人,男90例,女60例,年龄2.71(12±5)岁。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测不同切面ASD最大径4~36(20±6)mm。单孔型房缺145例,多孔型房缺5例。同时合并PDA2例,同时合并PS1例。经胸超声指导下置入国产Amplatzer(北京华医圣杰)封堵器。术后定期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150例均封堵成功,封堵器直径6~40(23±2)mm。术中肺动脉收缩压25—65(30±4)mmHg。3例多发孔ASD选用单一封堵器,2例多孔型房缺分别采用2个堵闭器堵闭2个缺损孔。2例合并PDA,1例合并PS均同时完成介入治疗。术中即刻无残余分流。随访1个月-5年未见封堵器的脱落,无栓塞及心内膜炎并发症。心脏结构房室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结论: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具有方便、微创、安全性及成功率高的特点,疗效肯定,可作为继发孔房缺的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6例PSVT患儿常规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查明PSVT发病机制,确定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射频消融。结果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显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均手术即获成功,术中有2例患儿在放置希氏束电极时产生一过性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未经处理自行恢复窦性心律,2例术后发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于1~2d后恢复正常,术后1例(2.7%)AVNRT患儿9个月后复发,再次手术获得成功,所有患儿未发生永久性度AVB及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操作熟练的心脏介入中心,儿童PSVT的射频消融治疗与成人相比一样安全、有效,AVNRT消融后复发可能与医师惧怕患儿房室结发育不成熟致消融能量及消融时间趋于保守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1概述 冠状动脉瘘(coronaryarteryfistula,CAF)是最常见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它是指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却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或上下腔静脉有异常交通,最常见的引流部位是右心房或右心室,导致一个从高压的冠状动脉到低压心腔的异常分流,常因心肌“窃血”而致心肌缺血。它由Krause在1865年首先提出,以后Abbott和Trevor分别正式描述了有关冠状动脉瘘的解剖异常,1947年Biovck首次确诊并手术修复冠状动脉瘘。本病常与产生连续性杂音的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相混淆,除非术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否则很难明确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先心病的0.2%~0.4%。  相似文献   
10.
经皮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术(PBMV)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方法,房颤是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现象,并易导致左房血栓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BMV的广泛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166例伴有房颤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行PBMV的疗效与安全性,旨在探讨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