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GF)对种植骨增量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的作用。方法 选择28例单颗上颌前牙缺失伴唇侧骨板缺损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例,试验组应用CGF行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应用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程度。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测定,肿胀程度根据肿胀范围划分4个等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1±22.5和47.0±20.3,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1±1.5)、(2.8±1.0)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肿胀、轻度肿胀、中度肿胀、重度肿胀的百分比分别为21.4%、57.1%、21.4%、0,对照组依次为7.1%、35.7%、35.7%和21.4%,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分别为(2.4±1.4)、(4.2±2.2) 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肿胀程度,缩短术后肿胀时间,但对疼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上颌窦内外侧宽度对不植骨的上颌窦内提升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48例不植骨的骨凿法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植入种植体52枚,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三个时间点拍摄的锥束状CT进行评估及数据分析,分析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内外侧径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上颌窦宽度为(16.07±4.17)mm,平均剩余骨高度为(6.42±1.17)mm,术中平均提升高度为(4.34±0.93)mm,术后6个月平均新骨生成量为(1.06±0.57)mm,新骨生成与上颌窦宽度呈负相关(P<0.01).结论: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的术式中,上颌窦内外侧径会影响最终窦内成骨的高度,较小的上颌窦宽度有利新骨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上颌前牙区应用根膜技术即刻种植1年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例上颌前牙区牙齿不能保留的患者,应用根膜技术保留唇侧根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永久冠修复,术后1年复查。术后1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种植体唇侧硬组织厚度;统计术后1年种植修复体牙间乳头外形,并对修复体的红白美学进行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术后1年复查,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唇侧颈、中、根部硬组织厚度相较于术后即刻分别减少(0.27±0.21)、(0.19±0.20)、(0.28±0.29) mm;术后1年3个测量位点唇侧硬组织的厚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位点硬组织厚度的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体牙间乳头大多充满邻间隙,粉红色美学指数为9.10±0.54,白色美学指数为9.00±0.63;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根膜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区无法完全避免种植体唇侧硬组织的吸收,但短期修复美学效果良好,长期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植入浓缩生长因子(CG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口腔种植中心的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37例患者(47个种植位点)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植入位点分为试验组(20例,23个种植位点)和对照组(17例,24个种植位点),在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入47枚种植体,试验组在上颌窦内植入CGF,对照组植入Bio-oss骨粉。于术后即刻、术后6、12个月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变化。结果 仅有1例患者因咬硬物致种植体松动,存留率为97.9%(46/47)。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术后6、12个月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按提升高度分为三组:1组(<3 mm),2组(3~4 mm),3组(>4 mm)。术后6、12个月不同窦底提升高度组间的窦内骨增量比较,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1组和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3组窦内骨增量高于1组和2组,差异有统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浓缩生长因子(CGF)对种植骨增量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的作用。方法 选择28例单颗上颌前牙缺失伴唇侧骨板缺损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例,试验组应用CGF行引导骨再生术,对照组应用胶原膜行引导骨再生术,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和肿胀程度。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测定,肿胀程度根据肿胀范围划分4个等级。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1±22.5和47.0±20.3,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分别为(2.1±1.5)、(2.8±1.0)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肿胀、轻度肿胀、中度肿胀、重度肿胀的百分比分别为21.4%、57.1%、21.4%、0,对照组依次为7.1%、35.7%、35.7%和21.4%,术后肿胀持续时间分别为(2.4±1.4)、(4.2±2.2) d,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的应用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肿胀程度,缩短术后肿胀时间,但对疼痛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上颌前牙区应用根膜技术即刻种植1年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例上颌前牙区牙齿不能保留的患者,应用根膜技术保留唇侧根片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行永久冠修复,术后1年复查。术后1年统计种植体存留率;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种植体唇侧硬组织厚度;统计术后1年种植修复体牙间乳头外形,并对修复体的红白美学进行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治疗过程的满意度。结果 术后1年复查,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唇侧颈、中、根部硬组织厚度相较于术后即刻分别减少(0.27±0.21)、(0.19±0.20)、(0.28±0.29) mm;术后1年3个测量位点唇侧硬组织的厚度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位点硬组织厚度的变化量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体牙间乳头大多充满邻间隙,粉红色美学指数为9.10±0.54,白色美学指数为9.00±0.63;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根膜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区无法完全避免种植体唇侧硬组织的吸收,但短期修复美学效果良好,长期的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