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瘤(hemangiom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头、面、颈部,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病变的60%以上.由于血管瘤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清,且不同类型血管瘤的病理演变、临床经过有很大不同,故治疗困难.外科手术曾作为血管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故有学者主张对血管瘤可等待其消退或用非手术方法治疗.目前认为,位于重要部位、生长迅速及影响美容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严重心理障碍的血管瘤应早期治疗,特别是适宜的药物治疗可促使血管瘤早期消退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lusterin和TGF-β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和退化期Clusterin和TGF-β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管瘤增生晚期与早期和中期相比,TGF-β和Clusterin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管瘤消退晚期与早期和中期相比,TGF-β和Clusterin表达的平均积分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中TGF-β和Clusterin阳性面积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增生期,r=0.439,P<0.01;消退期,r=0.392,P<0.01。结论:血管瘤组织Clusterin和TGF-β呈显著正相关。他们通过影响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而在血管瘤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效果,为临床应用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6—2012年采用平阳霉素治疗的194例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不同部位的静脉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具体为皮肤表面静脉畸形为8 mg/8 mL,黏膜及黏膜下静脉畸形为8 mg/5 mL。结果:皮肤静脉畸形有效率为94.9%,口腔黏膜静脉畸形有效率为100%。结论:对不同部位的静脉畸形采用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进行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高回流量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68例高回流量静脉畸形患者,其中32例单纯电化学疗法(A组),36例采用电化学联合平阳霉素治疗(B组),随访时间6~30个月.结果 A组有效率78% (25/32),B组有效率97% (35/36),B组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电化学疗法联合平阳霉素注射是治疗高回流量静脉畸形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Clusterin/apoJ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中Clusterin/apoJ、TGF-β的表达水平以及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各期肥大细胞进行染色。结果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增生早、中期(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明显多于退化中、晚期(P<0.01)。Clusterin/apoJ和TGF-β在增生晚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增生早、中期的表达(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明显强于其在退化中、晚期的表达(P<0.01)。不同时期中肥大细胞计数与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不同时期中Clusterin/apoJ和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Clusterin/apoJ和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挥促进血管瘤消退的作用;TGF-β可能通过正性调节Clusterin/apoJ的表达而发挥促进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兔正常唇组织的影响.方法:31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8 mg/5 ml 剂量组(15只家兔)、8 mg/3 ml 剂量组(15只家兔)和对照组(1只家兔).2剂量组家兔再分别分为5个亚组(每亚组3只家兔),各亚组家兔右侧上唇分别注射8 mg/5 ml和 8 mg/3 ml 平阳霉素各0.5 ml,对照组家兔右侧上唇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每天观察兔唇部改变.第1次注射后第2周重复注射1次.2个剂量组于第1次注射后第21,28,35,60,90天分别处死各亚组3只家兔,空白组家兔于注射后第90天处死.观察注射部位不良反应,测量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唇部的厚度.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唇部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8 mg/5 ml剂量组在第1次注射后第21,28,35,60及90天未见兔双侧上唇不对称性改变,兔唇注射处厚度分别为(4.18±0.04)mm、(4.16±0.06)mm、(4.16±0.03)mm、(4.14±0.05)mm和(4.12±0.02)mm.8 mg/3 ml剂量组在第1次注射后的各时间点,兔上唇注射部位肿胀,上唇略有萎缩及局部黏膜硬化,兔唇注射处厚度分别为(3.48±0.01)mm、(3.36±0.02)mm、(2.64±0.11)mm、(1.56±0.14)mm和(1.38±0.18)mm.2组比较不同时间点兔唇注射处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注射后第28天,光镜检查8 mg/3 ml剂量组兔唇注射部位组织示:血管内皮细胞空泡样变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阻塞,胶原纤维增生变性,部分肌纤维被胶原纤维取代.注射后第90天,电镜观察示:8 mg/5 ml 剂量组兔线粒体正常,嵴清晰,肌纤维排列整齐,与空白对照组相似;8 mg/3 ml 剂量组兔部分肌纤维溶解、肌丝肿胀、线粒体外膜破裂,嵴溶解,一些线粒体空泡样变性.结论:兔唇正常组织局部注射8 mg/5 ml平阳霉素比8 mg/3 ml平阳霉素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凋亡调控基因livin和caspase-3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其变化对血管瘤病程演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l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同时采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染色(TUNEL)技术检测血管瘤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SPSS17.O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pase-3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42.31%和8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Caspase-3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阳性表达率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分别为88.46%和31.82%,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Livin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L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负相关(r=-0.539,P<0.01)。血管瘤消退期细胞凋亡显著高于增殖期,在血管瘤内皮细胞中,Livin与凋亡呈负相关(r=-0.640,P=0.004),而caspase-3与凋亡呈正相关(r=0.471,P=0.042)。结论:Livin和caspase-3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管瘤标本56例,按发病年龄,结合血管瘤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早期、中期、晚期和退化早期、中期、晚期。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同时测定各期肥大细胞的平均计数值;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肥大细胞数目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逐渐增多,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又逐渐减少;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TGF-β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的表达逐渐增强,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的表达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增生晚期的表达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期血管瘤中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与肥大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肥大细胞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其数量呈规律性变化,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促血管瘤消退的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而发挥促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普萘洛尔已成为复杂严重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治疗选择,但其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仍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临床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前、后2个月尿液中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变化,初步探索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住院的增殖期血管瘤患儿34例。分别在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前、后2个月留取清晨无菌中段尿10 mL,另外收集21例正常婴幼儿(年龄<12个月)的清晨无菌中段尿10 mL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尿液样本中bFGF的表达水平,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3组尿液样本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服普萘洛尔后2个月,患儿尿液中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血管瘤患儿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患儿体内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检测尿液中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患儿口服普萘洛尔用药过程中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