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2篇
  202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错患者的上颌磨牙后间隙,探讨骨性Ⅱ类上颌骨前突患者磨牙后移的解剖因素。方法: 对32例骨性Ⅰ类和36例骨性Ⅱ类错患者共136侧上颌骨后段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进行分析。以上颌第一、二磨牙功能尖连线为测量参考线,在上颌第二磨牙远颊根所在平面上,选择上颌第二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水平、根分叉水平、距离根分叉2、4、6 mm水平及远颊根根尖水平,测量从上颌第二磨牙到上颌结节远中骨皮质边缘距离。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骨性Ⅰ类与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磨牙后间隙在不同测量水平处的测量值。结果: 不同性别在各水平测量的磨牙后间隙结果无显著差异;骨性Ⅱ类组测量值均大于骨性Ⅰ类组,2组测量值均在釉-牙骨质界水平最小,分别为(4.18±1.40)和(5.12±2.16) mm;随着测量水平上移,所测得间隙值增长,在根尖处最大,分别为(8.64±2.41)和(10.02±2.27) mm。结论: 骨性Ⅱ类错患者有更大的间隙提供远移。在推上颌磨牙向后时,应更多关注第二磨牙远中沿咬合线的釉-牙骨质界水平的解剖极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2020年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根据ANB角(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与下牙槽座点构成的角)分为骨性Ⅰ类、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20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的下颌联合形态[包括下颌联合高度(Id-Me)、下颌联合凹陷度(Id-B-Pog)和下颌联合突度(B-Pog-Me)]、下切牙角度(IMPA)及下切牙根尖前后骨量(LA和LP)的差异。结果    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Id-Me、Id-B-Pog、IMPA、L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与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相比,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Id-Me、Id-B-Pog较大,IMPA和LP较小;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LP大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他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IMPA与Id-Me、Id-B-Pog呈弱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84、-0.262,均P < 0.05)。结论    不同矢状骨面型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和位置各异,下颌联合形态与下切牙角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