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上颌缩窄是颅面部最常见的骨发育问题之一,可导致严重的错验畸形,并常伴有鼻通气不足、口呼吸和听力下降等功能问题。上颌快速扩弓(RME)作为临床正畸医生常用的上颌扩弓的一种方法,能有效打开处于生长发育期患者的腭中缝,使上颌骨板侧向移动,解除上颌缩窄。研究发现:随着腭中缝的打开,RME使患者颌面部软、硬组织结构发生重塑,进而可以改善鼻通气不足、口呼吸和听力下降等问题,对颌面部组织的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RME对颌面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近中移动上颌前磨牙关闭缺牙间隙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上颌侧切牙或尖牙缺失的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缺失侧磨牙关系均为安氏Ⅱ类。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近中移动前磨牙。前磨牙移动到位后更换支抗钉位置,利用支抗钉拉磨牙近中移动,关闭剩余间隙。前磨牙移动疗程6~10个月。通过矫治前后石膏模型测量前磨牙近中移动有效性。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上颌前磨牙及磨牙近中移动,缺牙间隙关闭,缺牙侧磨牙关系完全远中,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上颌前磨牙近中平均移动4.1 mm,平均移动速度0.96 mm/月。结论 对于上颌侧切牙或尖牙缺失的患者,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可简单高效实现前磨牙近中移动,并最终关闭缺牙间隙,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行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术后的牙周及美观效果。方法    选择烟台市口腔医院2011—2015年18例单侧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患者,行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术,拆除矫治器后3个月,分别对阻生牙及对照中切牙进行牙周指数、临床指数及X线指数的测量评价,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牙相比,受试牙的牙龈指数、菌斑指数、附着龈宽度、牙周袋深度无明显差异;但受试牙的临床冠长度增加,远中面骨支持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牙中4例出现牙龈炎症(或)牙龈增生堆积现象。结论    上颌唇侧阻生中切牙经过外科开窗及正畸闭合式牵引治疗后,获得的美观及牙周状况结果令人满意,但远期效果尚须进行长期追踪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托槽对正畸患者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12~16岁青少年正畸患者120例,根据托槽种类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其中传统托槽组使用传统结扎托槽作为对照组,Smart?clip组、Bio?Quick组及Damon Q组使用3种不同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于矫治前(T0)、矫治后1(T1)、3(T2)、6(T3)个月分别测量下颌切牙的菌斑指数、牙龈指数和探诊深度。结果 T0期和T1期,各组相关牙周指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3、6个月,不论是自锁托槽组还是传统托槽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同T0、T1相比逐渐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周探诊深度仍无明显区别(P>0.05)。矫治后3个月,3个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明显低于传统托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6个月,自锁托槽组的菌斑指数及牙龈指数同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降低(P<0.05)。但在不同矫治时期,不同种类自锁托槽牙周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结扎托槽相比,自锁托槽在控制菌斑及牙龈出血方面存在优势,但对牙周袋深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冠、桥修复需要对基牙进行定量调磨,如何更加精准地进行牙体的定量预备是微创修复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报道1例上、下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为指导,在正畸、牙周多学科联合治疗后,制作个性化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辅助精准牙体预备,完成固定桥修复,最终为患者恢复了上颌牙列的完整、美观和功能。该病例提示,在TRS指导下,牙体预备数字化导板能有效提高牙体预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micro-CT扫描数据建立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对人上颌中切牙骨块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扫描数据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及网格优化,再将模型以lis文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最终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了包含12936个节点,6400个单元的人上颌中切牙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形态与牙周膜实际形态高度相似。同时建立了包含60872个节点、42144个单元的牙齿模型及41472个节点、32339个单元的牙槽骨模型。结论结合micro-CT及Mimics、Ansys软件,能够建立仿真牙周膜三维有限元模型,添加对应的牙齿牙槽骨后,可进一步用于正畸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拔牙掩饰性治疗骨性Ⅱ类错颌上前牙唇侧骨量进行测量分析,评价其骨开窗和骨开裂的风险。方法 对15名接受拔牙治疗的骨性Ⅱ类成人患者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上前牙唇侧牙槽嵴顶距釉牙骨质界距离D和骨开窗高度F。结果 术前D值为(1.61±0.75)mm,术后为(1.70±0.76)mm,术后D值略有增大,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值为(0.23±0.76)mm,术后为(0.023±0.14)mm,术后F值减小,两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拔牙掩饰性治疗不会加重上前牙唇侧骨开窗及骨开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上颌缩窄是颅面部最常见的骨发育问题之一,可导致严重的错畸形,并常伴有鼻通气不足、口呼吸和听力下降等功能问题。上颌快速扩弓(RME)作为临床正畸医生常用的上颌扩弓的一种方法,能有效打开处于生长发育期患者的腭中缝,使上颌骨板侧向移动,解除上颌缩窄。研究发现:随着腭中缝的打开,RME使患者颌面部软、硬组织结构发生重塑,进而可以改善鼻通气不足、口呼吸和听力下降等问题,对颌面部组织的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RME对颌面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微螺钉种植支抗前牙根间植入区骨量进行三维测量分析,为前牙根间植入位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36名成人患者的上、下颌前牙区行锥形束CT扫描及三维重建,分别测量U/L11(上/下颌中切牙根间),U/L12(上/下颌中切牙和相邻侧切牙根间),U/L23(上/下颌侧切牙和相邻尖牙根间)距上、下前牙釉牙骨质界3mm、5 mm、7 mm及9mm水平的根间距(D1)和牙槽骨宽度(D2).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can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相邻两牙根间最小距离D1:从大到小依次为U11>U23>L23>L11>U12>L12,所有牙位越往根尖方向D1越大,其中只有U11,U23分别距离釉牙骨质界5mm和7mm根间距大于3mm,相邻两牙根间唇舌向牙槽骨宽度D2为:U11>L11,U12>L12,L23>U23,不同水平D2值在3.82~6.62mm之间.结论 上、下颌前牙区,上颌中切牙之间及上颌侧切牙和尖牙之间的根间区是植入微种植体较理想的部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