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5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介导物的EPR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腹部皮瓣在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ROO)的变化。方法:应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EPR,是用来扫描生物体内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产生的某些代谢物质及其数量的仪器。它是以某物质独具有的波谱图形显示的),对缺血再灌注后的大鼠腹部皮瓣的ROO的波谱进行直接检测。结果:表明鼠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氧自由基介导的。在皮瓣缺血再灌注后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其变化十分活跃。结论:大鼠腹壁岛状皮瓣是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观察研究氧自由基变化的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微创治疗迟发性脑内血肿的疗效。方法:采取锥颅穿刺置管 尿激酶灌注引流方法,回顾分析78例迟发脑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迟发脑内血肿经微创治疗后存活71例,死亡5例,总死亡率6%。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年龄、瞳孔变化、血肿大小、脑挫伤程度及并发症等6项指标可影响治疗效果。结论:迟发性脑内血肿采取微创治疗具有安全性、少创、经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标尺定位方法辅助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36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据镜下标尺测量前交叉韧带胫骨印迹长径将患者分为双束重建组(21例)和单束重建组(15例),采用标尺测量前交叉韧带胫骨、股骨解剖印迹中心结合局部解剖标志及钟表法确定重建位置后,取自体胭绳肌腱解剖重建损伤前交叉韧带,术后随访23.26个月,采用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方法评价术后疗效。结果双束重建组术后IKDC评分优良率90.4%(19/21),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62.5±6.5)、(93.8±9.9)分,Tegner评分分别为(4.2±1.3)、(6.6±1.9)分;单束重建组术后IKDC评分优良率86.7%(13/15),术前、术后Lysholm评分分别为(61.7±7.1)、(94.2±9.6)分,Tegner评分分别为(4.1±1.5)、(6.5±1.7)分。两组组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82、6.33,t值分别为2.31、5.60,3.55、7.09,P均〈0.05),两组组间术前、术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5、2.04,t值分别为0.64、1.23,0.48、0.09,P均〉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标尺测量结合其他传统方法定位解剖重建损伤前交叉韧带,简便、直观、有效,可个体化调整韧带的重建位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保守治疗有着较高愈合率,但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会因为并发症的发生导致病死率增加,所以此类骨折的老年患者更加需要可靠的固定和尽早的离床活动。近年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为评价其在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中的治疗效果而进行本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大量释放脑脊液,同时全身及鞘内应用抗生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47例。结果46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大量释放脑脊液使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及其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胫骨前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对16例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行前、后交叉韧带一期重建术,术后即行膝关节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行三维CT或MRI检查,并按照Lysholm评分、Irgang评分、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及JOA膝关节韧带损伤治疗效果判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9个月)。IKDC评分活动水平正常13例(81.25%);Lysholm评分从术前(46.8±6.6)分提高到术后(83.2±8.8)分;Irgang评分从术前(44.2±7.3)分提高到术后(77.9±8.3)分。JOA评分从术前(33.8±4.6)分提高到术后(82.6±7.5)分。结论关节镜下采用异体胫骨前肌腱联合应用RIGIDfix交叉钉与Intrafix膨胀挤压钉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固定确实,重建后膝关节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不同分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并没有特定的实验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的两种基本方法进行系统评估,所以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细胞诱导分化是否存在不同影响,尚无定论。目的:拟验证两种基本分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影响的差别。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2005—03/09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外实验室完成。材料:2-3月龄体质量1.2-2.0kg的日本大耳兔20只用于抽取骨髓。方法:用贴壁分离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两组同代的骨髓间充质于细胞,用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其向软骨方向分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倒置显微镜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情况,绘制两组细胞生长曲线。②免疫组化检测两组Ⅱ型胶原表达。⑧原位杂交检测两组细胞Ⅱ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绘制生长曲线表明两组细胞生长速度趋于一致。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方法分离的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软骨细胞分化率为76.1%和77.7%,原位杂交法检测的软骨细胞分化率为70.3%和7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两种分离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和成软骨分化结果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患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治疗方法的效果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41例,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划分为A组(急性肾衰组)23例,B组(对照组)18例,二组患者在性剐、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出现肾衰后停用甘露醇,进行奎天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浇过,B组常规治疗。记录二组患者屈内压、肝肾功、电解质酸碱度变化,1周后APACHEⅢ评分和2周内死亡例数和A组患者肾裹出现时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逮过患者滤器使用时间、治疗时间、治疗前后凝血时间改变等数值。结果A组出现肾衰时间为入院后(2.8±1.2)d,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逢过时间(68±17)h,每个滤器使用时同(23±11)h,患者治疗前后体内凝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擎意义。二组患者的肝功能、酸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衰组肾功能指标明显高于B组(P〈0.01),血钾、血钠平均值有明显差异.A组反而曼接近正常范围。A组患者颅内压平均值明显比B组高,颅内压波动范围却比B组小(P〈0.05),A组患者1周后APACHEⅢ评分和2周内死亡例数明显大于B组(P〈0.01)。结论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患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应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治疗方法有明显的稳定电解质等内环境指标的作用,但是这些患者颅内压数值和病死率仍然明显增高,治疗中仍然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3~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同时予依达拉奉30mg,2次/d静滴,共14d.治疗组同时合并使用醒脑静20mL,2次/d静滴,共14d.2周后观测两组患者APACHE-Ⅱ、GCS评分,伤后4个月进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PACHE-Ⅱ评分显著下降(P<0.01),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伤后4个月总体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早期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