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钙化上皮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在头颈部较为罕见,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颈部的较大钙化上皮瘤,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治疗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探牙周状况、龈下螺旋体和早产低体重儿(PLWB)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从住院病例库中按严格标准选出PLWB组(49例)和Control组(20例),电话召回填写调查问卷、单盲检查口腔牙周情况(PLI、BI、PD)并计数指数牙(16、21、24、36、41、44)的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最终数据。结果PLWB组83.7?L>0,Control组55.0%,P<0.05;两组所有指数牙的PD、CAL和龈下螺旋体比例均为PLWB组大于Control组,P<0.05都是下颌牙位。结论PLWB组牙周破坏倾向于比Control组更重;龈下螺旋体或许可以充当一个粗略的PLWB预示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显微根尖周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患有慢性尖周炎、尖周稀疏区直径>6 mm的病人44例共71个患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完成显微根尖手术后于骨腔内植Bio-Oss骨替代材料,覆盖Bio-Gide生物膜;对照组只接受显微尖周手术治疗。分别于术后1、3、6、9、12个月进行临床和X线复查,对复查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2个月时,实验组22例中21例(95.45%)被判定为成功,1例(4.55%)失败,对照组21例中19例(90.48%)被判定为成功,1例(4.76%)失败,两组间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6个月、9个月时X线评估被确认为完全愈合和不完全愈合的病例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时两组间的X线评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显微根尖周手术时应用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没有显著提高其远期成功率,但加快了根尖周骨质破坏区的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4.
下颌双侧第四磨牙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外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牙齿发育异常现象,第四磨牙更是罕见,本文报道1例下颌双侧第四磨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口腔科在综合医院里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治疗流程、材料管理等自成体系;和其他科室协作程度低;口腔科的就诊病人从挂号、治疗,一直到收费基本可以在科内完成,这些特点决定了口腔科与医院  相似文献   
6.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调查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邻近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远期预后。方法挑选因下颌智齿水平或近中阻生而在2年前要求拔牙的患者,在接受拔牙时,邻近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已经发生水平吸收的病例,共计104例。复查内容包括:下颌第二磨牙牙周深度探诊,摄术后数字牙片,测量近远中牙槽骨垂直高度,然后与拔牙前的相应数据做比较。采取多项措施减少误差以保证数据可比性。结果72.1%的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6mm;术后远中牙槽骨可以再生,高度大于术前(P〈0.01),但仍小于近中牙槽骨高度(P〈0.01);年龄对牙槽骨增量无影响。结论下颌阻生智齿拔除后,邻近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可以再生,但无法恢复至正常水平;应提倡一期植入人工骨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涡轮机法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拔除中位和低位阻生智齿时,凿骨劈冠法与涡轮机去骨拔除法的优劣。方法:51例双侧中位或低位阻生齿,双侧随机分组,分别使用涡轮机去骨拔除法和传统的凿骨劈冠拔除法拔牙,对术中反应、手术时间,以及术后疼痛、术后肿胀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对中位阻生智齿,涡轮机去骨拔除法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反应大于凿骨劈冠法(P<0.05),但对于低位阻生齿,涡轮机去骨拔除法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反应小(P<0.05)。结论:涡轮机去骨拔除法在拔除低位阻生齿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拔除中位阻生智齿时并不比凿骨劈冠法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在活体上实现下颌切牙管(MIC)的检出和定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从医院放射科CBCT数据库中,筛选符合标准的18~85岁个体。在研究对象的CBCT图像上,识别44~34根尖下方的MIC,确定可视性,测量MIC直径及到多个解剖标志的距离。 结果 第一前磨牙和尖牙区MIC可视性明显优于切牙区。下颌骨横断面上MIC多走行于垂直向中1/3段中线偏唇/颊侧。随着向正中联合部延展,MIC直径逐渐变小,绝大多数在切牙区变为不可见。 结论 MIC的临床意义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重要。术前告知MIC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的风险是必需的,但更多是基于法律和伦理上的考虑。术前个性化三维图像检查和测量、以及术中尽量避开MIC中的血管神经束,仍是基本的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