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评估可摘局部义齿(RPD)加工设计单的填写质量,分析医技沟通及信息传递的现状。方法随机抽取某一全国性大型义齿加工厂在4周内的RPD加工设计单,按照委托方的等级将加工设计单分为3组。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医生基本信息、设计图信息、其他详细信息以及出件时间等信息。同时由2位质检员共同完成质量评估。结果 共收集和评估了916份设计单的填写情况。患者及医生的姓名填写率最好,均为97.6%(n=894);出件时间填写情况最差,仅占6.4%(n=59)。58.7%(n=538)的设计单无医生联系电话,86.8%(n=795)设计单的设计图信息部分填写不全。质量评估结果为74.2%设计单未达到入检“合格”的标准。结论 目前RPD加工设计单整体上看填写质量较差,RPD设计及制作中医技职责划分不明确,医技沟通情况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医师主导下的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制作用于治疗轻度复发病例,评价其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牙齿移动精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简单牙列不齐的轻度复发病例10例,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正畸分析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通过测量隐形矫治后口扫模...  相似文献   
4.
5.
6.
7.
目的尝试通过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对三维面相进行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判别, 对比其准确性并筛选面部软组织判别指标。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纳入292例正畸治疗前拍摄三维面相和头颅侧位X线片的成年患者。应用三维可变模型对三维面相数据进行面部软组织特征点标定并获得坐标, 将特征点的常见几何特征和人口学特征作为待选特征, 采用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对矢状向及垂直向骨性畸形进行判别, 并以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使用头影测量软件获得的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准确性比较, 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计算曲线下面积对各模型进行评价。计算各特征的基尼重要性, 筛选出最有意义的面部软组织特征。结果对于矢状向骨型分类, 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曲线下面积最大(骨性Ⅱ类0.92, 骨性Ⅲ类0.97);对于垂直向骨型分类, 随机森林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低角0.84, 高角0.88)。三种算法对矢状向骨性畸形的判别精度(骨性Ⅱ类:随机森林90.0%, 自适应提升算法85.7%, 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5.0%;骨性Ⅲ类:随机森林84.6%, 自适应提升算法92.3%, 多层人工神经网络93.3%)均优于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正畸中软组织的改变成为了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正畸矫治会导致唇部、颊部及颏部等部位的软组织变化, 且其变化受性别、年龄、矫治方式等因素影响。虽然许多研究均发现软硬组织形态有较强的相关性, 但其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 其改变规律十分复杂。近年来许多研究都尝试通过对临床资料的观察测量总结正畸中软组织改变的规律及影响因素。因此本综述尝试对近年相关研究做一总结归纳, 以确定目前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一种能辅助下颌水平阻生第三磨牙拔除的序列分牙导板的数字化设计制作方法, 初步评价其可行性, 以期为口腔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综合科就诊的下颌第三磨牙低位水平阻生患者20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30.2±2.8)岁。术前拍摄锥形束CT显示牙根与下颌管直接接触, 取患者口内全牙列范围印模、进行牙颌模型光学扫描。通过Mimics24.0、Geomagic Wrap 2021、Magics21.0等软件对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光学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解剖结构提取、配准融合, 以及进行序列分牙导板(含截冠导板、分根导板)结构的设计, 然后三维打印钛金属导板, 导板在牙颌模型试戴确认后, 辅助医师进行分牙操作。观察导板是否就位、分牙次数、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匹配度、手术时间及是否有并发症。结果本研究成功打印20例分牙导板, 均在患者口内就位良好, 平均分牙次数3.4次, 牙齿分块与术前设计较匹配, 导板平均手术时间(29.2±9.8)min, 未出现骨皮质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初步验证在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收集腭裂患者语音样本,统一进行归类标注、分级、整理后建立汉语普通话腭裂语音数据库,对于高鼻音乃至腭裂语音的诊断、临床教学、腭裂专业语音师的规范培训以及腭裂语音相关的科研工作建立基础。方法 收集2016年5月—2018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语音治疗中心的患者与志愿者共768人,按照汉语普通话标准评估材料,收集语音样本,对所有的语音样本进行切分和按照高鼻音等级分类,整理后放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唇腭裂生物信息数据库平台。结果 数据库纳入被采集者共768人,其中儿童456人(男227,女229),成人312人(其中男178,女134),正常共鸣369人,轻度高鼻音155人,中度高鼻音102人,重度高鼻音142人。包括64 512个词语、24 576个音素、7 680个数字,完成汉语普通话语音高鼻音数据库的搭建。结论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针对汉语普通话腭裂高鼻音数据库,已经为多项语音信号研究提供了源数据,并投入临床教学,未来对于汉语普通话腭裂患者的诊断教学以及相关科研活动有着重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