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评估多种骨代用品在口腔种植植骨手术中的成骨性能和成骨特点,建立一种符合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特点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大耳白兔为实验动物,在其颅顶骨制备直径为5mm的一壁骨缺损,植入实验骨代用品,高度5mm的定制钛帽覆盖骨代用品,术后愈合8周,取材制作骨磨片.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三种骨代用品和自体血块以一壁骨缺损上方在以不同的特点生长.结论:成功构建了符合临床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评价多种骨代用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率  林野 《大众健康》2009,(9):78-79
人类有了牙齿,就不可避免地发生龋齿、牙周病等多种疾病导致牙齿缺失。常见修复缺失天然牙的方式有固定义齿和活动可摘义齿.但是这两种修复方式不能完全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美观。种植义齿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义齿修复方式的局限性,给予义齿以良好的支持和美观,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作“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相似文献   
3.
在上颌前牙区进行种植时.由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不协调而带来的美学并发症很常见.特别是两个邻牙缺失植入两个种植体时。本文建议在上前牙两个邻牙缺失的情况下.仅植入一颗种植体.并通过两个临床病例阐述此治疗理念。其主要优势在于能更好地保存牙间乳头和龈缘轮廓,避免因植入两颗相邻种植体后出现种植体之间牙槽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4.
李率 《中国卫生》2014,(7):80-81
从上医科大学,三甲综合医院的全科工作,硕士博士的专科培训,专科医院的再次工作,美国的2年研修,在医疗行业已经20年的时间。20年间身边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医疗水平有了质的飞越,但是医生距离体面的生活却更加遥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弯曲喉罩在颌面外科日间手术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在全身麻醉治疗中应用可弯曲喉罩的日间手术病例40例( 3~61岁) ,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均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Ⅰ~Ⅱ级. 术中监测不同时间点,即入室麻醉前(T0,基线值)、插入喉罩后即刻(T1)、手术切开时(T2)、术中15 min(T3)、术毕时(T4)5个时间点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记录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及改为气管内插管的比例. 记录术中体动、低氧血症、呼吸道梗阻情况,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拔除喉罩时体动、呛咳及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 术后24 h随访记录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如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情况). 结果: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6例患者成功使用可弯曲喉罩(90%, 36/40),男性16例,女性20例,其中喉罩首次置入成功率80%(32/40),二次尝试成功率50%(4/8). 4例不成功的患者中,3例患者第二次尝试置入喉罩位置仍不理想,改为气管内插管方式;1例患者第二次尝试,喉罩虽顺利置入,但在手术开始前发现胃部胀气,改为气管内插管. 36例应用喉罩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6. 58 ± 22. 57) min,平均麻醉时间(77. 97 ± 26. 82) min,术毕至拔除喉罩时间(8. 31 ± 3. 33)min. 术中患者均无明显体动,拔除喉罩时轻微体动者11. 11%(4/36例),均无呛咳. 术后24 h喉罩组咽痛发生率13. 89%(5/36例). 术后无手术治疗相关出血、血肿及术区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患者清醒状态下各生命体征基线值T0与麻醉后各时点的数值T1、T2、T3、T4比较,P<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率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T1、T2、T3、T4两两比较,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收缩压与舒张压在麻醉后各时点数值两两比较,T1与T4,T2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呼吸频率手术开始后各时点数值T2、T3 与T4 间两两比较,P>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可弯曲喉罩作为一种新型的声门上人工气道方式,应用于颌面外科日间手术的全身麻醉中,具有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典的上颌窦内提升术(OSAF、BAOSAF)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伴有上颌窦穿孔(10%)、无法预测的植骨量等并发症。多种植骨材料和改良手术方法业已应用ISL。目的:评价应用胶原骨做为上颌窦内提升术提升介质和植骨材料的手术方法,对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患者进行种植手术同期植入胶原骨,探讨其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2007年9月至2009年2月,共完成12例胶原骨Bio-col冲击法上颌窦内提升手术病例。男性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3.4岁(27—58岁),共植入种植体12枚。随访3年以上7例,2年以上5例。平均随访2.6年。评价方法为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共振频率检查(Osstell)。患者上颌后牙区窦底剩余骨高度在5.8—8.0mm(平均6.6mm),提升高度为4.5—10.3mm(平均7.3mm)。术中采用胶原骨Bio-col作为冲击介质辅助提升,并利用胶原骨特性将其置于种植体根部正上方,同期植入种植体并暴露,5个月后完成种植修复。结果:12例中没有上颌窦黏骨膜穿破,术后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完成种植修复。5个月修复时,共振频率值72—84(平均78)。1年期X线评测,提升高度为2.8—7.6mm(平均5.8mm)观察期内,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改良的胶原骨冲击法上颌窦内提升术,有效的降低上颌窦穿孔的风险,并且获得良好的成骨高度。克服既往上颌窦提升后窦底植骨或不植骨,骨高度降低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讨上颌美学区域单牙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的技术特点及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6例上颌前牙单牙进行不翻瓣即刻种植修复。纳入条件:唇侧骨板完整,唇侧牙槽嵴骨面距龈缘3mm左右。微创拔牙,偏腭侧植入种植体,同时种植体植入深度为龈缘下3mm左右。种植体与唇侧骨板之间间隙至少2mm,间隙内植入BioOss颗粒。薄龈生物型、术前龈缘高度偏根方的患者,进行结缔组织移植。术后4-6周采用种植体支持过渡义齿修复,进行牙龈诱导塑形。采用Jemt牙间乳头的分类标准测量种植修复后牙间乳头的高度。采用PES(pinkestheticscore)评分系统评价软组织整体美学效果。PES涉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美学的多个因素,包括种植体两侧龈乳头高度、边缘龈水平、软组织轮廓、牙槽突度、软组织质地、软组织颜色7组评分指数,每组由低到高有0、1、2三个记分值,总分最低为0,最高为14。采用CBCT评估唇侧骨板厚度。结果:16位患者16颗种植体平均追踪时间21.8月(12-34月),至最后一次复查种植体无脱落。根据Jemt牙间乳头评估标准:0度0牙位,Ⅰ度0牙位,Ⅱ度2牙位,Ⅲ度14牙位,Ⅳ度0牙位。PES评分:12分2牙位,13分8牙位,14分6牙位。CBCT显示唇侧骨板厚度得到维持。结论:不翻瓣即刻种植技术可以获得可靠的美学效果,前提是需严格适应证选择,评估局部位点软硬组织解剖条件,采用微创拔牙技术,保证种植体三维方向的准确性,尤其是种植体在唇舌向的位置与轴向,以及种植体植入的深度。并根据位点牙龈情况进行相应的软组织处理,合理选择过渡义齿的方式和戴用时机进行牙龈诱导,并注意修整修复体的唇侧穿龈轮廓为凹形设计,勿使其膨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105例Replace种植系统修复患者一年追踪观察,讨论分析Replace短期临床应用结果及短期成功率.材料与方法:选择2006年12月-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科就诊行种植修复一年以上的105例患者,共23l枚种植体.评估种植修复后一年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观察种植修复临床效果,并调查患者修复后使用一年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追踪到的这105例患者中没有种植体脱落.修复后一年边缘骨吸收平均mm.患者缺牙原因:56.8%为龋失牙,11.1%为牙周病缺失牙,14.8%为劈裂牙,12.3%为外伤缺失牙.一年患者咀嚼功能满意度为9.02.99.01%患者愿意再次选择种植修复.后牙修复后主诉最多为:食物嵌塞.结论:结果显示Replace种植系统一年成功率高,边缘骨吸收在低范围内,可预计长期效果好.同时对牙周病患者是较好的种植系统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两种骨代用品在模拟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动物模型内的成骨性能.方法:采用大耳白兔颅顶骨一壁骨缺损模型,植入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和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以无机牛骨材料(bio-oss)作为阳性对照、自体血块组作为阴性对照,序列荧光标记技术标记新生骨,分别在8周和12周时取标本,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新生骨标记,同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三种植骨材料表现出不同的骨生长特点.8周内新生骨生长集中在Bio-oss颗粒表面和内部孔隙,在颗粒间有少量骨小梁样新生骨生长连接;8-12周新生骨在颗粒闾骨小梁样结构快速生长,在孔隙内生长均较快.8周内新生骨主要在CHA颗粒表面生长,在孔隙内生长较慢;8-12周主要在颗粒之间较快生长,孔隙内生长较慢;OAM初期新生骨生长较迅速,显示出明显的成骨优势,但是在8-12周后,新生骨生长缓慢,有局部吸收.结论:在一壁骨缺损的动物实验中,珊瑚类羟基磷灰石骨材料(CHA)成骨性能稳定,成骨方式接近无机牛骨材料(bio-oss);复合牛骨形态蛋白牛骨材料(OAM)成骨性能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其成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