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调对于根管预备后疼痛的影响,寻找对于调这一治疗措施比较敏感的症状和体征。方法150例需进行根管治疗的磨牙病例,随机分成3组:调组、非功能尖调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就根管预备后疼痛情况完成问卷调查。χ2检验,分析3组疼痛程度有无差异,并按照患者术前体征和症状的不同,分析不同条件下3组间的疼痛差异。结果调组和非功能尖调组及空白对照组间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牙存在叩痛、自发痛、根尖无透射区和活髓牙的条件下,调组与其他两组的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能够减少患牙根管预备后疼痛的发生。对于调这一治疗措施较为敏感的术前因素包括叩痛、自发痛、根尖无透射区和活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以下颌咬面为定位基准的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的安全准确截骨效果。方法术前通过测量耳垂到咬面的垂直距离,并根据患者对术后下颌角形态的要求来弯制截骨引导板的弧度,使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的下颌咬平面板、固定板、下颌升支后缘保护板和截骨引导板与3D打印模型贴合。术中将弯制好的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按照术前预定的位置安放并固定后,紧贴引导板内侧面截骨。结果本组8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脱套分离下颌骨和下颌角,使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安放更加容易,固定板与下颌骨外板固定后截骨引导保护器处于稳定状态,便于安全准确地进行截骨操作。结论下颌咬面定位下颌角截骨引导保护器可以安全准确地引导下颌角截骨,是一款有效的辅助手术器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检测唇腭裂转化生长基因α(TGF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方法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方法检测18例非综合征唇腭裂患者TGFA基因的Taq Ⅰ位点突变情况,并与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RM检测1例唇腭裂患者中3例患者TGFA基因TaqI位点杂合性缺失,其他15例正常。测序结果与HRM结果完全一致。结论HRM是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检测基因突变的新方法,能用于大规模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isher法亚解剖单位修复术在不完全性单侧唇裂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裂隙侧鼻小柱基底为起点,向下做与健侧人中嵴镜像对称的直线切口,在唇红嵴上方折向裂隙近中侧唇峰点.这两条折线拉直后可产生约1mm的延长效果.如果唇峰仍然下降不足,在折点处插入一个小三角瓣.鼻底部切口围绕裂隙侧鼻小柱基底皱褶至鼻腔,保留裂隙远中侧鼻槛,并在裂隙远中侧唇部设计与裂隙近中侧创面相吻合的切口.利用侧方唇的唇红三角瓣修复近中侧唇红缺损.结果 26例术后即刻观测到两侧唇峰等高,两侧鼻底等宽.随访3~24个月,1例唇高下降不足,25例两侧人中嵴及唇弓嵴协调,鼻底切口隐蔽,小三角瓣处无明显瘢痕.结论 Fisher法单侧唇裂亚解剖单位修复术可以有效降低裂隙侧唇峰,术后瘢痕与唇鼻部亚解剖单位分区线吻合,技术易于掌握.  相似文献   
5.
复合树脂修复前牙切角缺损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烤瓷全冠在临床的普及,大量前牙切角缺损病例采用全冠修复.全冠修复虽然美观耐用,但需对牙体进行大量切削,且费用较高.术后易出现牙龈炎症、牙髓病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采用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作用于SACC-83系,观察对P21ras、c-myc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Stauroporine可明显降低H-ras、c-myc表达程度(p<0.01),这提示PKC对ras、c-myc基因表达具有调控作用,PKC抑制剂可能通过调控癌基因的表达来表现抗肿瘤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本组350例(男238,女112)。年龄小于18岁5例,19~40岁241例,41~60岁92例、61岁以上12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8岁。其中肾结石196例,输尿管结石147例,膀胱结石7例。X线平片显示结石体积小于2厘米138例,大于2厘米212例。最小结石0.8×0.5厘米,最大鹿角型结石8.5×5.3厘米。治疗方法及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儿童鼻前庭硅胶印模三维结构与鼻孔成形保持模的差别,为唇裂鼻畸形整复术后鼻形态保持模支撑位点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15例7~24个月外鼻部无畸形的单纯软腭裂或腭隐裂患儿,全身麻醉下取鼻前庭硅胶模型,对鼻前庭解剖标志点进行观察、测量,并与目前临床应用的鼻成形保持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鼻前庭部印模形态复杂,自鼻孔起旋转至鼻阈呈扁圆柱体,由2个突起区和3个凹面区组成,而鼻孔成形保持模支撑部形态近似直筒状圆柱体.鼻腔内侧隆起区呈嵴状,由上内侧向外下方延伸,最高点距鼻孔上缘(4.42±0.61)mm,高于鼻孔上缘顶点(2.36±0.54)mm,鼻孔成形保持模隆起区不明显,隆起高度小于2.00mm.结论 鼻前庭形态复杂,凸起及凹痕明显,而鼻孔成形保持模缺乏相应的沟、嵴及鼻前庭穹窿部的支撑,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调(牙合)对于根管预备后疼痛的影响,寻找对于调(牙合)这一治疗措施比较敏感的症状和体征.方法 150例需进行根管治疗的磨牙病例,随机分成3组:调(牙合)组、非功能尖调(牙合)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就根管预备后疼痛情况完成问卷调查.X<'2>检验,分析3组疼痛程度有无差异,并按照患者术前体征和症状的不同,分析不同条件下3组间的疼痛差异.结果 调(牙合)组和非功能尖调(牙合)组及空白对照组间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牙存在叩痛、自发痛、根尖无透射区和活髓牙的条件下,调(牙合)组与其他两组的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调(牙合)能够减少患牙根管预备后疼痛的发生.对于调殆这一治疗措施较为敏感的术前因素包括叩痛、自发痛、根尖无透射区和活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