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唇鼻裂为胚胎时期上额突外侧鼻突与球突末融合所致的一种面裂畸形。绝大多数表现为裂隙在鼻翼的外侧,患侧鼻翼完整无裂开,修复比较容易。偶有裂隙经过鼻翼中部使鼻翼裂开者,此种畸形称TessierⅠ号裂,极其少见,修复也比较困难,其修复方法不多。现将笔者用对偶三角瓣旋转成形修复这类上唇鼻翼裂开畸形做法介绍如下。1鼻翼裂修复成形1.1定点设计在健侧鼻翼外侧脚基底定点A;在鼻小柱基底两侧分别定B、B',于患侧鼻翼外脚基底定点C,在健侧鼻翼裂缘定点A',使A'B'等于健侧鼻孔缘AB间弧长。在鼻翼软骨与侧鼻软骨交界凹区附近定E,弧形连接…  相似文献   
2.
我们1998年8月~2001年8月共收治老年重症心力衰竭75例,经医护密切合作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75例中男性57例,女性18例;年龄60~90岁,平均68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35例,下壁心肌梗死16例,冠状动脉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因子Fas和Apo2.7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不同临床期别及组织学类型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Fas和Apo2.7表达进行了流式细胞学定量研究并进行其分布分析。结果56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Fas及Apo2.7表达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17%±5.49%和15.12%±7.31%,其中Fas表达含量高于阳性界值者36例,占64.29%;Apo2.7表达含量高于阳性界值者38例,占67.86%。其中Fas和Apo2.7表达同时阳性者34例,占60.71%,同时阴性者14例,占25.00%。不同组织学类型卵巢癌细胞Fas及Apo2.7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Fas及Apo2.7表达与组织学分型无显著相关。Fas及Apo2.7表达与临床分期和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Ⅱ及Ⅲ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组织细胞Fas及Apo2.7含量均明显低于Ⅰ期;恶性组肿瘤Fas及Apo2.7表达同时阴性者3年和5年生存率比Fas及Apo2.7表达同时阳性者显著下降。结论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组织细胞Fas及Apo2.7的检测,有助于预测病情进展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趋势以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4.
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变异体CD44V的异常表达与某些恶性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密切相关。我们对不同类型和临床期别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细胞CD44v6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1 .材料及方法 :患者组 :73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 ,良性1 7例、恶性 56例 ,临床分期依据世界抗癌联盟分期标准。恶性组患者平均随访 4 5年。取 6例口腔颌面部外伤组织作对照。其他恶变瘤包括 :角化囊肿恶变 4例、成釉细胞瘤恶变 4例、腺淋巴瘤恶变 4例。以搓网法制备单细胞悬液。每份标本用 2 0 μl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4v6工作液 (北京岳泰公司提供 )免…  相似文献   
5.
现就青霉素少见的几种不良反应综述如下。1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1 中枢神经反应 早年报道口服青霉素后产生严重失眠、幻视、幻听、猜疑、狂躁吵闹等 [1 ] ;阙笑影等[2 ] 报道 5例用大量青霉素静滴后出现神经毒性反应征象。贺秋华等 [3 ]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静推和静滴引起 6例出现脑病征象 ,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全身抽搐及呕吐、四肢发绀、颈稍呈抵抗感等。 2例化脓性感染 ,以青霉素 80万 u+氨苄西林 2 0 0 mg静滴 ,16、17d时突然出现四肢抽搐 ,停药后消失。宋海翔等 [4] 报道 17例老年患者用青霉素每日 80~ 12 80万 u 4例 ,1…  相似文献   
6.
7.
近些年来应用B超检查颈部包块已有很多报道.一般认为B 超对判定肿物的“囊性与实性”非常准确,我科于1987年曾作了初步报告,认为B超检查颈部包块可明显显示出不同声像图,鉴别有肯定的意义.有些学对颈部腮裂囊肿B超检查也作了专题报道,评价都很高.至今疑义甚少.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B超检查颈部腮裂囊肿仍有不少问题,常常误判为实性包块而误诊,应引为重视.现将我们几年来收治超检查不符的腮裂囊肿2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复方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颈部血管瘤59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发生于头、颈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分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和蔓状血管瘤,临床治疗比较困难。以往常用冷冻、放疗、激光、硬化剂注射等方法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且疼痛反应较重。手术切除仅限于范围较小、部位安全的血管瘤。对于范围较大或位于眼、口、鼻等重要部位及血管、神经密集分布区(如腮腺等)的血管瘤,则多受限制。  相似文献   
9.
10.
1995年以来,用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注射治疗头面颈部血管瘤共59例。男28例,女31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21岁,平均6.5岁。发生于额部4例,颞部3例,眼部5例,颧颊部7例,上腭部2例,舌部9例,口底2例,唇部20例,颈部3例,腮腺嚼肌区4例。范围最小3cm×2cm,最大约10cm×10cm。毛细血管型血管瘤11例,海绵型血管瘤47例,蔓状血管瘤1例。40例在出生后即被父母发现,19例在儿童和青少年期发现,并随年龄增长,其中10例毛细血管型及28例海绵型血管瘤,曾做过同位素、冷冻、硬化剂注射及手术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