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舌癌的发病率在口腔恶性肿瘤中居首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而手术切除不可避免地造成术后语音、咀嚼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术后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功能外科的发展,舌癌根治术后舌缺损的修复重建日益受到重视,各种带蒂或游离组织瓣被应用于重建舌的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舌癌术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 月至2015年1 月,解剖制备15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成功修复9 例舌癌根治术后缺损,术前及术后3 个月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切取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面积27~110 cm2,平均厚度为(1.2 ± 0.3)cm,旋髂浅动脉从股动脉起始处的平均管径为(0.7 ± 0.2)cm,旋髂浅静脉为(1.2 ± 0.2)cm。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和腹壁浅动脉的关系可以分为5 型:Ⅰ型(8/ 15),Ⅱ型(2/ 15),Ⅲ型(2/ 15),Ⅳ型(2/ 15),Ⅴ型(1/ 15)。 术后随访4~16个月,受区局部外形丰满,语言及吞咽功能恢复满意。供区均拉拢缝合,瘢痕隐蔽,无功能障碍。结论: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软,穿支血管蒂较长,供区瘢痕隐蔽,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的精确性,基于CTA定位下了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征。方法 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测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穿支数量、皮肤穿出点位置、血管蒂长度及皮瓣厚度,运用SPSS 2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与术前CTA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CTA定位的血管蒂长度、皮瓣厚度以及血管穿支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与术中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术前CTA定位测量准确。结论 术前运用CTA可精确定位穿支位置,利于皮瓣制备,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三维扫描技术分析不同牙弓形态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寻找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指标。方法:选取上颌模型100例,将样本按不同牙弓形态分为尖圆形组、方圆形组、椭圆形组。通过三维扫描将牙列模型转化为计算机三维数据,测量上中切牙唇面至上尖牙连线距离(IIC)、双侧上尖牙牙尖之间的距离(ICW)、双侧上第一磨牙近中舌尖之间的距离(AW)。结果:不同牙弓形态组两两之间IIC值、IIC/ICW值均有显著差异(P〈0.05);尖圆形牙弓与方圆形及椭圆形牙弓之间ICW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IC、ICW、IIC/ICW这3项测量指标对牙弓形态可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菁  杨安  方早  谭宇  孙健 《上海口腔医学》2013,22(2):202-205
目的:通过三维扫描,测量、分析切牙乳突与上前牙的位置关系。方法:选取20~70岁年龄段的符合标准的上颌模型100例,采用2种方式分别进行分组:按年龄分为20~40岁、40~70岁2组,按性别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通过三维扫描,将牙列模型转化为计算机点云数据并进行三维重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参考平面,将三维牙模上的参照点投影至所建平面上,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上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IP)、上尖牙牙尖连线与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ICP)、上尖牙牙尖连线与上中切牙唇面的距离(IIC)。所得数据利用SA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上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9.3974 mm,标准差为1.6913。上尖牙连线至切牙乳突后缘的距离平均值为2.3936 mm,标准差为1.3193。上尖牙连线至上中切牙唇面的距离平均值为6.9806 mm,标准差为1.4321。以上3组数据按照年龄与性别分组,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实验成功将三维扫描技术应用于牙科模型的测量分析,所得数据可为全口义齿人工上前牙的排列提供参考。年龄与性别对上前牙与切牙乳突的位置关系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运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半舌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用于舌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例舌癌患者,术前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进行定位,术中运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行半舌缺损修复。对成功应用该皮瓣进行舌重建的8例患者,术后1个月以及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舌部功能及供区状况。结果: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血管蒂长,管径与颈部血管匹配,对供区损伤小,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重建舌丰满,术后语音及咀嚼功能良好,舌部感觉功能欠佳。供区功能良好,仅留存线性瘢痕,供区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可成为舌缺损修复重建的另一种选择,其供区隐蔽,损伤小,皮瓣厚度适合舌部缺损修复,术后患者语音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