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5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利用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和评价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的疗效.方法:纳入需进行牙周手术的38例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翻瓣术.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CBCT.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各自手术前后临床数据和CBCT数据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数据变化间的差别.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向附着丧失和水平向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除牙龈退缩外,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但实验组垂直向附着获得和水平向附着获得分别为(3.20±1.82) mm和(2.05±1.27) mm,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的变化(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水平骨丧失、垂直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实验组垂直向骨缺损和水平向骨缺损较基线时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改善(P<0.001),分别减少(2.82 ±0.97) mm和(2.24±0.92) mm.结论: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植骨术对于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翻瓣术,CBCT可以较好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区域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骨缺损改善情况,较为全面地补充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牙周洁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本质敏感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设计。203例需要进行牙周洁治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02人洁治后涂擦氟化泡沫;对照组101人洁治后涂擦相同厂家生产的不含氟的对照泡沫。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牙齿敏感程度进行评估。分别于洁治前、洁治后1周和1个月记录VAS值,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结果对照组洁治后1周VAS值比洁治前增加(0.75±0.14);实验组洁治后1周VAS值比洁治前减少(0.41±0.18),两组间VAS变化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洁治后敏感程度增加的患者发生率(25.5%)显著低于对照组(40.6%)(P=0.026)。敏感程度明显加重(VAS值增加3以上)患者的发生率(6.9%)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1.8%)(P=0.003)。结论氟化泡沫能够降低洁治后近期牙齿敏感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牙周洁治后的舒适度,临床指导意义受短时效果所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龈下刮治后使用氟化泡沫对减轻牙齿敏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牙周洁治后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在龈下刮治后1周连续使用2次氟化泡沫脱敏,对照组单纯进行龈下刮治,观察治疗后1、2、3个月两组PD、VAS值及牙髓电活力值的变化情况。结果:龈下刮治后3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PD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VAS值显著降低(1.96±1.78)及牙髓电活力值显著增高(32.11±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泡沫在龈下刮治后应用可以起到减轻牙本质敏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纯截根术与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5年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冠修复后根裂磨牙1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实验组(10例)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对照组(6例)单纯截根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主观感觉的变化,及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随访5年。结果实验组术后3个月患者咀嚼力显著增加,出血指数、附着丧失、松动度、X线片牙槽骨高度等明显改善,牙槽骨高度增加(7.26±0.47)和附着获得(6.85±2.05)明显;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牙槽骨高度仍有所降低(-2.91±0.42),出血指数无明显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年后仍维持不变。结论截根术结合引导性骨再生术治疗根裂牙可获得稳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 CGFs)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再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需进行手术的15例牙周炎患者,20颗下颌磨牙,31个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CGFs+植骨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植骨术进行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年时分别对患牙进行临床检查,并拍摄锥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临床和CBCT数据的变化。结果:基线时两组的探诊深度、垂直附着丧失和水平附着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分别为试验组(7.36±2.32) mm,对照组(7.53±2.06) mm;垂直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8.69±1.65) mm,对照组(8.81±1.53) mm;水平附着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24±2.01) mm,对照组(5.35±2.14) mm。术后1年时,两组临床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附着获得为(2.78±1.66)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2.10±1.89) 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附着获得为(1.73±1.87) mm,垂直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水平附着获得为(1.28±1.97) mm,水平附着丧失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附着获得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基线时两组CBCT显示的垂直骨丧失和水平骨丧失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08±2.17) mm,对照组(5.84±2.65) mm;水平骨丧失分别为试验组(5.85±2.13) mm,对照组(6.01±2.27) mm。术后1年时,CBCT显示,两组垂直骨缺损和水平骨缺损较基线时均有显著改善(P<0.001),其中试验组垂直骨缺损减少(2.20±1.98) mm,水平骨缺损减少(2.51±2.18)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均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对照组垂直骨缺损减少(1.89±2.15) mm,水平骨缺损减少(1.30±2.47) mm,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程度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P<0.001)。试验组垂直和水平向骨吸收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GFs可以促进植骨术在下颌磨牙Ⅱ度根分叉病变中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 ±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消炎痛含漱液对牙周炎症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使用消炎痛含漱液3个月后临床指标和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量及成分的变化,探讨局部应用非甾体类抗炎抗炎药对牙周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19例曾接受过牙周治疗的成人牙周炎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消炎痛含漱组和安慰剂含漱组,连续用药3个月。用放射免疫法检测龈沟液前列腺素E2(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prostaglandins E2,GCF-PGE2)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局部应用消炎痛后,出血指数和GCF量明显降低(P<0.05);附着丧失略有改善;GCF-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两组菌斑降低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局部应用消炎痛后牙周组织炎症得到改善,GCF-PGE2水平降低,炎症改善主要与局部组织中PGE2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一次全口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需进行牙周洁治的慢性牙周炎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实验组一次全口龈下刮治,对照组分四个区段进行龈下刮治,观察3个月内治疗前后PD、BI、PI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对治疗的主观感觉和治疗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龈下刮治后3个月,PD、BI均显著降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个月时P(I1.09±0.57)和VAS值(0.37±0.26)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治疗后发热症状。结论:全口一次龈下刮治与分区段龈下刮治都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全口一次龈下刮治更利于菌斑控制和短期消除治疗不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