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属于口腔颌面外科的高难度整复手术,应用导航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度,加强相应的护理配合能力则有助于保证手术顺利完成,缩短手术时间.护理配合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对下颌骨导航理论知识和导航器械的培训,以及强化护士对于大型高难度手术的统筹能力.本文总结了辅助导航技术辅助下颌骨缺损重建术中手术室护理配合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光学导航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深部异物留置取出术的适应条件和临床价值。方法:对5例口腔颌面部外伤后异物留置于深部间隙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行异物取出术,术前进行三维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异物进行空间定位,并将CT的Dicom数据导入STN导航系统中,用于术前手术规划和术中导航。术中观察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精确性,评价导航技术对口腔颌面部深部间隙异物取出的有效性。结果:在光学导航技术辅助下,5例留置的异物均能通过微创入路顺利定位和取出,术中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亦未发现感染、呼吸困难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患者主诉症状均缓解,功能和面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光学导航技术在口腔颌面深部间隙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尤其在解剖位置复杂和危险的区域,可以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微创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搭建基于混合现实(MR)及红外光学定位的手术导航系统,并评估其在颅颌面创伤骨整复中的临床适用性。 方法 集成基于MR技术和光学定位追踪的软硬件系统,并完善系统工作流程;通过3D打印头颅模型实验,分析该系统的系统误差、目标配准误差和截骨应用误差;进一步通过颧上颌骨复合体(ZMC)复位的模型实验和额骨缺损修复的初步临床应用,探讨该系统的适用性。 结果 本MR手术导航系统的系统误差为(1.23±0.52)mm,目标配准误差为(2.83±1.18)mm,截骨应用误差为(3.13±1.66)mm;ZMC模型虚拟手术规划流畅,复位顺利;本系统引导下的额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过程顺利,重建效果满意。 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MR手术导航系统具有虚实融合效果佳、动态导航稳定性好的优点,其在颅颌面外科的医患沟通、医学教育、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等各方面都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力触觉反馈系统应用到现代数字化外科,为医用外科机器人、虚拟现实手术模拟系统及远程外科提供力触觉信息,可有效提高外科手术精确性和灵活性、增加手术安全性并缩短手术时间。本文对力触觉反馈系统在现代数字化外科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提高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7例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患者,在导航辅助下进行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通过术前手术规划,确定截骨的位置和范围。将术前手术规划的数据输入导航系统,用于术中导航。术中观察导航系统的实时性和精确性。测量和比较术前、术中及术后最大张口度的变化。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术前手术规划能够在导航系统工作站中顺利完成。利用探针或手术工具的实时导航,所有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均顺利完成。术前的平均最大张口度为7.0 mm,术中为37.9 mm,而术后为36.7 mm。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功能和形态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未发现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论对于复杂的颞下颌关节侧方成形术,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的应用将提高其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基于光学定位的超声与CT图像融合的技术路线,旨在解决颅颌面软组织外科导航的关键问题。方法 1获取超声图像的二维空间位置,通过最邻近差值算法进行三维重建,获取其三维空间位置信息;2将超声及DICOM格式的CT影像数据,运用自主研发的基于dLDP的图像融合算法进行融合;3超声与CT图像融合的临床验证,并评价其融合效果。结果 所建立的基于dLDP的图像融合算法实现了颅颌面部超声与CT的融合,平均融合误差1.96 mm。结论 基于dLDP图像融合算法的精度和图像显示效果能基本满足临床需求,并且对于自主研究口腔颅颌面软组织术中导航系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基地为研究对象,探索“住-专一体化”分级带教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住培与专培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在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期间,共计入组学员144名,其中试验组(住培72人、专培16人)和对照组(住培72人、专培16人)。分别采用传统模式与“住-专一体化”分级带教模式制订临床及学习任务,并记录学员在理论考核和自我评估中的表现。采用 SPSS 23.0进行t 检验。结果 “住-专一体化”分级带教模式在理论考核和学员自我评估中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专培学员中,试验组(84.56±4.05)与对照组(81.13±2.78)之间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培学员中,试验组(84.74±4.85)相对于对照组(82.10±4.34)表现更好,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我评估问卷结果显示,试验组学员在多项自评指标中的积极评价比例高于对照组。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住-专一体化”分级带教模式为口腔颌面外科住培与专培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高学员学科兴趣、促进临床实践能力,并为我国医学教育提供有益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