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7篇
综合类   1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观察经临时冠牙龈成型后的上前牙种植修复负重1年后的牙龈形态学变化,探讨临时冠对牙龈组织进行干预的可靠性.方法:选择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间因上前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的患者78例(男37例,女41例),在行种植上部修复前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进行牙龈形态的诱导,直至永久修复完成.在修复即刻及1年后测量近、远中牙龈乳头及唇侧龈缘水平高度的变化.结果:所有病例在经过牙龈成型后再进行种植上部修复,修复1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16±0.58) mm和(0.10±0.53) mm,唇侧牙龈水平变化仅为(0.10±0.41) mm.经临时冠诱导成型后的牙龈形态在种植修复1年前后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种植体支持的临时冠在前牙美学区的种植修复中对软组织的成型技术临床可行,近期美学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咬合支持丧失对大鼠学习记忆和自发探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影响。方法 用跳台反射箱和旷场分析仪观察单侧和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差异。结果单侧或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总EL1:(25.25±7.26)s,SDL2:300s]相比,跳台实验中反映学习能力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单侧组:(48.20±22.33)s,双侧组:(56.13±19.85)s,JP<0.01],反映记忆能力的步下潜伏期明显缩短[单侧组:113.37s,双侧组:83.68s,P<0.01],而上下台的错误次数和电击时间却明显增多(P<0.05);旷场分析实验中后牙拔除组大鼠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空间认知能力差于对照组,而兴奋性和紧张度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后牙咬合丧失可能会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对新异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咬合支持丧失对高龄大鼠神经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影响,从而探讨咬合支持对维持生理功能的重要性.方法:24只10月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侧磨牙拔除组和双侧磨牙拔除组,6周后,大鼠快速断头处死,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区神经组织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拔牙组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核溶解、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和一些重要的蛋白合成细胞器消亡,以及突触数量减少,其中以双侧磨牙拔除组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咬合支持丧失后6周,大鼠海马区神经组织形态学发生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咬合支持状态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调查表,收集1219名65-74岁老年人咬合支持状态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信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219名老年人中平均失牙9.1颗,其中343例(28.1%)的老年人口内没有咬合接触区。93名有轻度或重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受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损者比例随着口内咬合支持区数目的增加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人群生活自理能力与其咬合支持区的数目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前牙区即刻种植即刻修复负载3年后软、硬组织的临床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并拟在前牙区进行种植治疗的健康患者。观察即刻种植即刻修复及常规种植修复这两种方式的患者在修复即刻及3年后近远中牙龈乳头、唇侧龈缘水平高度以及种植体近远中侧骨水平的变化。结果: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分别完成20例和24例,植入种植体分别为22颗和29颗。两组病例在永久修复时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分别为76.32±3.20和76.93±3.36 (P>0.05)。即刻种植组和常规种植组在修复3年后近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34±0.54) mm和(0.05±0.39) mm (P=0.07),远中龈乳头高度变化分别为(0.43±0.42) mm和(0.36±0.48) mm (P=0.13),唇侧龈缘水平变化分别为(0.70±0.40) mm和(0.62±0.34) mm (P=0.23),种植体骨吸收量在近中侧分别为(1.02±0.50) mm和(0.88±0.46) mm (P=0.53),远中侧分别为(1.05±0.34) mm和(0.95±0.47) mm (P=0.2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修复即刻,两组间牙龈乳头指数的分布情况不论是近中还是远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前牙即刻种植即刻修复3年后的软、硬组织的变化与常规种植修复基本相当,但前者在缩短疗程、获得理想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方面要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根管治疗后对下颌第一磨牙近中-合面-远中(MOD)实施不同材料的嵌体(Inlay)修复,得出不同荷载条件下的牙体组织应力水平及分布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右下颌第一磨牙MOD计算机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模拟临床常用的金合金、复合树脂、陶瓷等材料对MOD采用嵌体修复,观察3种不同材料对MOD底部及牙颈部牙体组织的应力大小及分布变化。结果从两种条件下的应力分布趋势分析,舌向45。条件下,对于牙本质,金合金嵌体的应力最大,复合树脂嵌体的应力最小;而牙冠处的应力大小接近。在舌向加载条件下,对于MOD洞型底部和牙颈部来说,其颊侧应力区域较为集中,而舌侧应力集中度明显低于颊侧。结论复合树脂的应力最小;3种不同修复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相似,而且集中于MOD洞型底部及牙颈部位,前者的应力水平高于后者。当牙体组织龋损较为严重,或者波及较多牙面时,建议选择弹性模量与牙本质接近的复合树脂材料来进行嵌体修复,以更好的避免高应力集中导致牙体折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咬合支持丧失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影响.方法用跳台反射箱和旷场分析仪观察单侧和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相比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自发和探究行为的差异.结果单侧或双侧后牙拔除组大鼠和对照组[总EL1:(25.25±7.26)s,SDL2:300s]相比,跳台实验中反映学习能力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单侧组:(48.20±22.33)s,双侧组:(56.13±19.85)s, P <0.01] ,反映记忆能力的步下潜伏期明显缩短[单侧组:113.37s,双侧组:83.68s, P <0.01],而上下台的错误次数和电击时间却明显增多(P <0.05 );旷场分析实验中后牙拔除组大鼠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和空间认知能力差于对照组,而兴奋性和紧张度要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大鼠后牙咬合丧失可能会影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空间认知能力和对新异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0.05)。结论: 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北京市城区65~74岁年龄组老年人的咬合支持状况.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市城区65~74岁老年人咬合支持相关的信息.结果 在1219名受检者中,平均校正失牙为10.00颗;咬合牙对数平均为7.26对,后牙区平均为3.70对;咬合支持区个数平均为2.20个;无平衡咬合接触关系者占41.51%;游离端缺失者占62.26%.结论 北京市城区65~74岁年龄组老年人群中咬合支持作用减弱甚至丧失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研究老年人咬合状况时采用主要针对后牙咬合情况的指标比单纯采用传统的缺牙情况指标更为贴切,也更为客观和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