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相关抗原抗体联合检测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抗体联合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癌患者血清和正常血清中8种TAA抗体,并进一步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各抗原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每种抗原检测结果单独进行判断时,灵敏度都偏低。对8种TAA进行不同的组合,结果随着抗原种类的增多,灵敏度随之增加,8种抗原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64.3%,特异度达到了86.2%,阳性预测值88.7%,阴性预测值58.8%,提示8种抗原组合检测肺癌时大大提高了诊断的质量;阳性似然比4.66,说明8种抗原联合检测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较高;kappa值0.46,提示该试验诊断结果与真实值之间中度一致。结论:利用8种TAA抗体联合检测肺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为现场高危人群的筛检和临床中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碘缺乏是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的主要原因,补碘为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的基本手段。1831年 Bussingault 首次提出用碘化食盐(下称碘盐)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各地推广和应用以来,病区甲状腺肿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进一步探讨碘盐预防后人群中碘的代谢状态和垂体—甲状腺系统的功能,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公社进行了此项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研究眼表烧伤治疗中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0例(83眼)眼表烧伤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掷硬币法将分为传统疗法组和APG组。传统疗法组以全身和局部用药进行常规治疗;APG组在传统疗法组基础上加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观察指标:(1)愈合率;(2)感染、角膜新生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患者愈合时间、视力恢复情况的差异。结果:(1)APG组相比于传统疗法组愈合率更高,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2)APG组相比于传统疗法组感染、角膜新生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更低,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3)APG组相比于传统疗法组愈合时间更短,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视力水平相似,治疗后均改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眼表烧伤治疗中自体富血小板凝胶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烧伤处愈合,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感染、角膜新生血管等发生,对视力恢复不造成影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河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报告5 247例15岁以下AFP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主要表现为散发,年平均发病率为2.92/10万,其中郑州、安阳和济源发病率居前三位,分别为4.55/10万、4.48/10万和4.19/10万。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8-10月和3月,0~4岁组发病率较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16∶1。891例AFP病例分离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分离率为16.98%。15.04%的病例麻痹60 d有残留麻痹。结论河南省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以小年龄组为主,发病高峰多出现于夏秋季、春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儿童AFP病例残留麻痹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措施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发生不同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艾滋病患者的生命质量情况。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12月课题组在河南省各合作基层医院观察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83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艾滋病生存质量测量简表中文版调查患者的生命质量,对发生不同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痒疹、血液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高脂血症)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比较,并与...  相似文献   
7.
肿瘤相关抗原的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对10种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的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价,从而寻找一种真实可靠的肝癌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10种TAA(针对10个抗原Calnuc、CyclinE、CDK2、CIAP、RalA、p62、p53、CyclinB1、Koc、Imp1)的自身抗体,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价。结果:每种TAA单独检测时,大多数指标的灵敏度偏低,但是肝癌患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10种TAA两两联合起来时检测抗体阳性率,除了Calnuc抗体和CDK2抗体联合时阳性率为18.0%,其余联合均大于26.0%,明显高于单个抗体的检测结果,抗体阳性率最高达到50.0%,其中CyclinE和CIAP、CyclinE和Koc、CyclinE和Imp1等抗体阳性率均为50.0%;对10种TAA进行不同的组合,逐渐增加抗原数目进行检测,结果随着检测抗体的增多,诊断的灵敏度随之增加。10种抗体联合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88.0%,特异度也达到了86.2%,阳性预测值为84.6%,阴性预测值为89-3%。阳性似然比为6.25,阴性似然比为0.14。说明10种TAA检测肝癌的临床价值较高,Kappa值为0.74,提示该实验诊断结果与真实值之间高度一致。结论:利用10种TAA抗体组合检测肝癌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作为现场高危人群筛检和临床中肝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重组cDNA表达文库血清学分析(SER-EX)技术筛选鉴定的5种肺癌候选抗原的血清学反应及其联合检测分析,对其能否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进行评价,并提供一个肺癌早期诊断的新方向.方法:采用重组克隆抗原表达技术扩增5种肺癌候选抗原[分别是X5:二羟基苯甲酸内脂结合蛋白1配偶体(POB1);X18:DNA拓扑异构酶Ⅱα(Top2A);X44:中枢神经系肽酶Ⅰ(TPP1);X48:热休克蛋白90а(HSP90а);X52:真核翻译延长因子1γ(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gamma)],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正常人血清中自身抗体的反应,流行病学方法对其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POB1,Top2A,HSP90а3个肺癌候选抗原克隆在肺癌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相应IgG抗体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阳性反应抗原抗体反应联合分析时,能够在保持特异度等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明显提高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结论:3个抗原可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的候选标志物,为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慢性病患者,血管弹性差、通透性增强,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多次静脉穿次,加上用药品种繁多,对静脉刺激大,给输液治疗时静脉穿刺带来了困难。如何使慢性病人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以确保治疗的实施,是广大护理人员所关注的问题。套管留置导管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留置导管却拥有导致静脉炎、易形成静脉血栓、创造感染途径以及破坏大的静脉血管等不良之处。我院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静脉输液采取保护性静脉穿刺,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华中地区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PCV的362例患者403只眼纳入研究.回顾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特征.结果362例患者中,男性249例,占68.8%;女性113例,占31.2%.年龄45~91岁,平均年龄(64.81±9.31)岁.双眼发病41例,占11.3%;单眼发病321例,占88.7%.BCVA手动~1.2.403只眼中,眼底可见典型橘红色病灶162只眼,占40.2%;黄白色渗出185只眼,占45.9%;面积较大的不同程度视网膜下出血268只眼,占66.5%;玻璃膜疣23只眼,占5.7%;色素增生20只眼,占5.0%;纤维血管性瘢痕96只眼,占23.8%.PCV病灶位于黄斑区386只眼,占95.8%;位于视盘周53只眼,占13.2%;PCV病灶呈多灶性67只眼,占16.6%.病灶呈囊袋样荧光积存304只眼,占75.4%;脉络膜异常血管网152只眼,占37.7%.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ED) 200只眼,占49.6%;浆液性PED 96只眼,占23.8%;同时存在出血性及浆液性PED 25只眼,占6.2%.视网膜神经上皮层间囊样暗腔56只眼,占13.9%;视网膜色素上皮与Bruch膜层分离,出现“双层征”109只眼,占27.0%.RPE层下穹窿状隆起274只眼,占68.0%;神经上皮层脱离151只眼,占37.6%.结论 华中地区PCV患者单眼发病率、男性患病率较高;病灶绝大多数位于黄斑区,眼底多可见视网膜下出血、息肉样病灶及脉络膜异常血管网,出血性PED比例较浆液性PED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