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 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XTT减低法检测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活性的影响,结晶紫含量测定法检测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物量的影响,并以结晶紫染色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在0.62mg/ml抗菌剂应用液中,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生物量分别减少(96.1±3.0)%和(95.4±2.7)%,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生物膜没有形成。结论:纳米载银无机抗菌剂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牙髓成牙本质细胞层中有无毛细淋巴管及其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取牙根发育完成的健康恒前磨牙15颗,纵向劈开后在2.5%戊二醛中4℃固定1h,完整地取出牙髓,切成截面积约为1mm^2,长约3mm的小长条,再在同一固定液中固定2h,后固定,包埋,半薄切片定位,选取5例牙髓进一步作超薄切片,铀铅染色,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中观察到具有典型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特点的结构。结论在牙根发育完成的年轻恒前磨牙成牙本质细胞层中有毛细淋巴管,其具有与其他组织毛细淋巴管基本相似的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常儿童口腔中白色念珠菌的分布及基因分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以白色念珠菌为代表的念珠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基因分组在不同年龄段儿童口腔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4组不同年龄儿童和1组成人作为研究对象,粘膜拭子法取样,CHROMagar Candida鉴定培养基分离鉴定,PCR方法一组引物确认白色念珠菌,一组引物基因分组。结果 不同年龄组儿童口腔中念珠菌的检出率有所不同,除健康青年外,白色念珠菌在检出的念珠菌中均占多数。白色念珠菌3种基因分组的分布也存在差异,以A组为主。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健康儿童口腔中,A组白色念珠菌组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SPSS1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依次下降 (P<0.05),具有显著差异,前2组形成菌丝相生物膜,而饥饿态菌形成酵母相生物膜。药物作用后,滞留菌比例依次升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营养状态对白念菌滞留菌的产生有影响,饥饿状态能够提高滞留菌的产生比例。  相似文献   
6.
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离体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恒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发生情况,为提高上颌第二恒磨牙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于山东地区收集离体上颌第二恒磨牙118颗,采用斜方型开髓洞型开髓,利用小号C型锉探查并疏通根管,记录MB2的发现率及扩通率;拍摄X线牙片,记录近中颊根的根管数目、形态和类型;在根管显微镜下观察并应用数显卡尺测量近中颊根主根管和MB2根管口之间的距离,确定根管口的位置;记录近中颊根的根尖孔数目,并测量解剖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结果118颗上颌第二恒磨牙中,有58颗发现MB2,发现率为49.15%;其中48颗牙齿的MB2被扩通,扩通率为82.76%。108颗3根牙中,近中颊根的根管形态为Ⅰ型者有50颗,占46.30%;Ⅱ型及Ⅲ型者分别为14和34颗,占12.96%和31.48%。近中颊根主根管口与MB2根管口的平均距离为1.26 mm;近中颊根解剖根尖孔至解剖根尖的距离平均值为1.13 mm。结论山东地区上颌第二恒磨牙MB2的发现率较高,临床治疗中采用改良的斜方型开髓孔有利于发现MB2,用X线片确定工作长度时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根尖孔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变链菌临床株(血清型C)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致龋力及酶活性的关系。方法 高龋组变链菌34株,无龋组变链菌36株;其中24株乳酸脱氢酶高活性,21株低活性。以细菌组DNA为模板扩增结构基因ldh,对目的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并行测序分析。结果 MseⅠ酶切ldh—RFLP表现A、B两种基因型,而HphⅠ、MnlⅠ、DdeⅠ、NlaⅡ和AluⅠ消化扩增产物未发现多态。确切概率法单侧检验发现B基因型菌株在无龋组的检出高于高龋组(P〈0.05),双侧检验两种基因型在不同酶活性组的分布不同(P〈0.05),低活性组B基因型菌株的比例高于高活性组。测序证实特异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多基因型。结论 变链菌临床分离株乳酸脱氢酶基因较为保守,但仍存在碱基变异。研究提示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与酶活性差异相关,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龋的低敏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PBL在实习前期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养学生灵活综合的运用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口腔内科的教学改革中于实习前期进行了PBL临床病例分析教学的探讨.分析了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开展PBL教学的时机、实习前期PBL教学的优点及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炎性牙髓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与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透射电镜法,对正常和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进行观察.结果:在正常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可见微吞饮泡和多种内皮细胞连接方式,在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壁中微吞饮泡几乎消失并出现开放连接.在牙髓毛细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在炎症期数量增加.结论:急性牙髓炎毛细淋巴管可有效引流组织液和大分子物质,与机体其他部位的毛细淋巴管的引流作用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白假丝酵母菌药物流出泵基因在生物膜中表达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动态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耐药性产生相关的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表达和耐药性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该类基因的表达与生物膜耐药性产生的相关性。方法利用人工口腔恒化器形成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结构,收集生物膜形成不同阶段的生物膜态菌细胞,半定量RT- PCR技术分析菌细胞mRNA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96孔板XTT减低法获得生物膜耐药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耐药性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不断增强;与早期生物膜相比,成熟生物膜菌株的药物流出泵基因CDR1表达上调,而MDR1基因的表达在生物膜的整个成熟过程中基本维持不变。结论生物膜成熟程度与耐药性增强有明显正相关性;药物流出泵基因的表达上调与生物膜耐药性的产生有一定关系但改变不一致;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CDR1表达水平改变活跃,而MDR1基因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