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慕课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其在口腔颌面外科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以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常见的畸形和缺损为主题设计慕课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渗透到教科书各个章节,并以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与传统线下教学课程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与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和评估教学成果。结果:问卷调查发现以临床表现为导向的慕课教学内容受到学生好评,与传统线下教学的“合”与“分”具有鲜明特色,既以点带面将全书重点内容串在一起,又巩固和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结论:慕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外,也对慕课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牙龈瘤为口腔疾病中常见多发病 ,好发于青壮年 ,女性多于男性。我科 2 0 0 0~ 2 0 0 3年 ,应用微波热凝技术 ,对 2 6例牙龈瘤实施手术 ,随诊 3年 ,疗效满意。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 ,女 19例 (3例为妊娠期妇女 ) ,男 7例。年龄 7~ 13岁。前牙区 6例 ,前磨牙区 2 5  相似文献   
3.
对PBL教学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就新时期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特点,PBL教学具体实施方法,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及亟待解决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为PBL教学模式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4.
破骨细胞是参与骨改建过程的关键细胞。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体不同部位的破骨细胞生物学特性存在着差异,即破骨细胞异质性。但破骨细胞异质性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不同部位参与诱导破骨细胞形成的成骨细胞存在差异;不同部位破骨细胞所黏附的骨基质结构及组成成分不同;不同部位破骨前体细胞不同,可能是其产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PTH对骨代谢双重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骨细胞参与的骨形成与破骨细胞参与的骨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骨改建过程中的关键。甲状旁腺激素(PTH)是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重要激素。PTH对骨代谢具有双重效应:间歇应用PTH促进骨形成;而持续应用PTH会诱发骨吸收,但其机制仍不明确。明确PTH对骨代谢双重效应的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将有助于更好地应用PTH骨合成效应治疗骨质疏松症,并有可能利用其双重效应治疗骨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正颌手术矫治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正颌与唇腭裂整形外科收治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设计手术方案,三维打印中间导板及终末导板用于术中定位上、下颌骨含牙骨块的位置。术后第5天拍摄面部标准照和头颅CT,与术前设计方案拟合,以测量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数据以±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间隔尺度法调查患者术后第7天及6个月的满意度(满分为100分)。结果共纳入9例HFM患者,男5例,女4例,年龄(25.8±3.8)岁。其中患侧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3例。所有患者手术实施顺利,术中导板就位良好,上、下颌骨含牙骨块按照术前设计的位置准确移动并固定,术中未发生颌骨意外骨折等情况。术后5 d拍摄的面部标准照和CT显示,患者口颌系统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上颌骨各标志点及颏前点术后实际位置和术前设计位置与参考平面距离的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颌骨左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误差最大,为(0.92±0.34)mm。患者术后第7天满意度评分为(83.2±2.7)分,术后6个月评分为(73.8±2.5)分。结论数字化正颌外科技术能够精确指导手术,有效矫正HFM患者咬合平面、牙列中线及颏中线偏斜等畸形,患者术后初期满意度较高,但6个月后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和分析口腔颌面部不同手术中使用钛板出现异常情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8例钛板裸露、螺钉松动或脱落及钛板断裂患者的手术类型、手术时的情况,钛板出现异常情况的时间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局部软组织张力过大,清创不彻底,钛板所固定的骨段不健康以及操作过程中不规范是钛板出现裸露和螺钉松动的主要原因。手术中反复弯制钛板,钻孔时裂钻紧贴钛板边缘,容易导致术后钛板断裂。结论:钛板放置位置和操作过程应遵循坚固内固定的基本原则,术区软组织避免过度牵拉和损伤,术中尽量减少钛板弯制的次数,在严重污染和继发感染的骨创面应慎用坚固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前有两种常用的双颌正颌手术顺序:上颌优先和下颌优先.上颌优先即先行上颌骨截骨、定位和固定,再行下颌截骨,通过已固定的上颌定位下颌的位置;下颌优先则反之,以下颌骨的截骨、定位和固定为先,再行上颌手术.有研究发现下颌优先相比上颌优先具有很多优点,但上颌优先和下颌优先的运用范围和术后效果等方面仍存较多争议.本文就下颌优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体外直接共培养刺激和在体内远处局部刺激对破骨前体细胞(osteoclast precursors, OCPs)分化的调控及其机制。方法:提取培养6~8周雄性C57/BL6小鼠股骨OCPs。将OCPs与不同感染复数的P.g直接共培养6 h后,检测并比较各组OCPs的活性及亚型比例。去除P.g后,继续诱导OCPs向破骨细胞分化。于小鼠右侧股骨制造骨缺损,并在骨缺损处注射含或不含P.g的悬液,每周两次。4周后提取培养小鼠左侧股骨OCPs,并诱导OCPs向破骨细胞分化。分别在各组OCPs培养的第4天和第6天,检测并比较各组间的成熟破骨细胞数量、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g的体外直接共培养刺激不影响OCPs的活性及各亚型比例,但抑制了OCPs向破骨细胞分化,这与P.g刺激后OCPs的破骨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均下降有关。P.g的体内远处局部刺激,上调了OCPs部分与破骨分化和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但OCPs向破骨细胞分化的能力不受其影响。结论:P.g的体外直接共培养刺激会抑制OCPs向破骨细胞分化,而体内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