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系统评价茶摄入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EBSCO、The Cochrane Library、CNKI、SinoMed、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茶摄入水平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0月6日。按纳入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37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茶摄入可减小乳腺癌6%的发病风险(RR=0.937,95%CI:0.901~0.974,P=0.001)。亚组分析显示,茶摄入类型为绿茶的人群罹患乳腺癌的风险约下降12%(RR=0.885,95%CI:0.800~0.978,P=0.020);东亚人群茶摄入与欧美人群相比有明显的抑制乳腺癌的作用,可减少10%乳腺癌的发病风险(RR=0.901,95%CI:0.823~0.987,P=0.020)。结论 茶摄入能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特别是东亚人群或茶摄入类型为绿茶时这种抑癌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混合性嗜铬细胞瘤(composite pheochromocytoma,CP)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CP,对5例CP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预后进行观察,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CP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1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1,发病年龄52~68岁(平均年龄59岁,中位年龄54岁),肿瘤最大径3~4 cm(平均最大径3.6 cm,中位最大径3.5 cm);临床表现多为无明显症状的肾上腺肿块;典型的形态为两种成分组成,一种为瘤细胞呈不规则巢状排列,瘤细胞胞质细颗粒状、嗜碱性或双嗜性,核分裂象罕见;另一种为由不规则交叉束状排列的施万细胞及散在分布的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示嗜铬细胞瘤弥漫表达PHOX2B(5/5)、突触素(5/5)、嗜铬粒素A(CgA,5/5),支持细胞S-100蛋白阳性(5/5),节细胞神经瘤弥漫表达S-100蛋白(5/5)、神经丝蛋白(5/5),其内神经节细胞PHOX2B、突触素、CgA弱阳性;5例均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CP较少见,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仔细的观察肿瘤的完整组织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HOX2B、CgA、突触素、S-100蛋白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对儿童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标本满意率的影响。方法 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该院需要进行肝组织病理诊断患儿52例,均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安全性。结果 52例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96.2%,二次穿刺成功率100%。发生轻微并发症3例(5.8%),未经干预自行恢复正常,均未发生需要干预处理的严重并发症。穿刺所得组织均可供病理学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标本满意率为100%。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在患儿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L)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3例MHL患儿的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3例患儿中,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1~62个月;肿瘤最大径7~18cm;临床表现为消瘦1例,表现为腹胀、腹部膨隆3例,表现为肝脏或腹部占位9例;影像学检查示CT平扫呈低或等密度影,较大的囊腔内可见条索状分隔影,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实性区呈明显强化,部分患儿病灶边缘可见结节状强化灶。磁共振成像检查示病灶T1加权成像为低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实性区明显强化。典型的组织学光镜形态为疏松黏液背景中可见比例不等的间叶成分、肝细胞索、胆管和大小不等的囊腔;间叶成分为原始的梭形或星芒状肿瘤细胞组成;5例可见黏液池或小囊腔结构形成。免疫组化特征为间叶成分表达波形蛋白(13/13)、α-平滑肌肌动蛋白(9/13)及结蛋白(7/13),胆管上皮表达广谱角蛋白(13/13)、角蛋白7(13/13),肝细胞索弥漫表达Hepatocyte(13/13)及胆汁酸盐输出泵(13/13)。13例均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结论MHL是一种好发于婴幼儿的罕见肝脏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无特异性,治疗上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2例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以及预后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发生于乳腺,5例发生于腹股沟区(1例外阴,1例腹股沟,3例阴囊周),2例位于下肢,1例位于胸壁。大体上肿瘤界限相对清楚,部分带包膜,切面灰白灰褐至淡黄色,质地较均匀,部分有光泽;镜下肿瘤由温和的梭形细胞和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以及不同比例的脂肪细胞构成,3例(25%)可见局灶的非典型退变型核,2例可见核分裂像约1~2个/50高倍镜视野,4例(33%)局灶区瘤细胞呈上皮样形态表现;免疫组化染色,12例肿瘤(100%)均表达CD34和Desmin。结论乳腺型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好发于乳腺和腹股沟区的良性软组织肿瘤,组织形态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免疫组化染色可帮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楼毅  齐广伟  马阳阳 《浙江医学》2022,44(18):1962-1965,1986
目的探讨儿童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7例AFH患儿的临床资料,对7例AFH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7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3∶4;发病年龄1~10岁,中位年龄7岁;肿瘤最大径1.2~5.0cm,中位最大径1.5cm;肿瘤均位于躯干或四肢。MRI示病灶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实性区明显强化;组织形态为肿瘤周边可见纤维性假包膜,包膜内见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带,炎症细胞常形成套样结构,短梭形、卵圆形肿瘤细胞呈结节状或不规则片状分布,肿瘤内含有多灶性的出血性囊腔,无内皮细胞内衬,为假血管性腔隙;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5/7)、簇分化抗原(CD)99(4/7)、结蛋白(4/7)、CD68(3/7);荧光原位杂交可检测到尤文氏肉瘤断点区域1(EWSR1)基因的断裂重排;7例均接受手术切除,术后随访17~112个月均未发现复发或转移。结论儿童AFH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AFH具有偏惰性的生物学行为及独特的组织学形态,EWSR1基因断裂重排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低度恶性纤维黏液样肉瘤(low grade fibromyxiod sarcoma,LGFM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4例LGFMS,观察其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分子遗传学及预后特征。结果LGFMS男女患者各2例,发病年龄3~13岁(平均年龄9岁);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典型的形态为黏液样区域和纤维胶原样区域交替性分布,1例局灶区域可见巨菊形团结构;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4/4)、MUC4(4/4),Ki-67阳性指数5%~20%;荧光原位杂交均可检测到FUS基因的断裂重排;4例均接受手术切除,例2随访71个月后复发。结论儿童LGFMS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MUC4阳性表达及FUS基因断裂重排检测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酒精干预对大(小)鼠缺血性卒中结局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BIOSIS、CNKI、WanFangData和VIP数据库中关于酒精干预用于缺血性卒中动物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间截至2012年6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酒精干预组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MD=-6.98%,95%CI(-20.38%,6.43%),P=0.31],但低剂量急性酒精干预(≤2g/kgy可改善缺血性卒中预后[MD=-22.83%,95%CI(-38.77%,-6.89%),P=0.005],而高浓度慢性酒精干预会加重缺血性卒中脑缺血损伤[MD=24.06%,95%CI(10.54%。37.58%),P=0.000510结论低剂量酒精干预对大(小)鼠具有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高剂量酒精干预则可能加重其脑损伤程度。但应注意,受纳入研究发表偏倚等因素的影响,酒精干预对大(小)鼠卒中结局的影响程度可能被高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B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明确诊断的15例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BA男女发病比例为8:7,发病年龄36~78(63.40±10.79)岁,肿瘤最大径0.5~1.6(0.87±0.32)cm;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CT检查示BA多位于肺外周,呈磨玻璃样结节、实性结节或有中央腔形成的亚实性结节。15例BA患者中,5例(33.3%)为近端型BA,10例(66.7%)为远端型BA。典型的组织学特征为具有双层的组织学结构,近端型BA腔面细胞主要由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构成,远端型BA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Club细胞等非纤毛立方上皮细胞构成,缺乏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和黏液细胞;腔面层下为连续的基底细胞层。BA基底细胞p40、p63、细胞角蛋白5/6均强阳性,近端型BA基底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强阳性,远端型BA腔面细胞及基底细胞均TTF1阳性。14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预后良好,随访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BA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罕见肺部肿瘤,无特异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上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预后良好,其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可以很好地帮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黏液型上皮样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肿瘤, 主要临床表现常为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 罕见以腹股沟疝为首发临床表现, 其组织学类型及以腹股沟为发病部位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 本文报道1例68岁男性患者, 描述其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 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其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预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