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7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本文共观察、测量了113例成人正常大网膜的位置和形态。大网膜的位置有正中、偏左、偏右三种,其中正中位最多,占81.42±3.66%。大网膜下缘位置有高、中,低三种,其中以低位居多,占49.56±4.70%。大网膜长度为16.80±4.74厘米,宽度为25.13±5.18喱米。大网膜的厚度分薄、中、厚三型,其中以薄型较多,占46.90±4.69%。大网膜下缘形状有U、W、V、锯齿和不规则五型,其中以U型居多(34.51±4.47%),W型次之(22.12±3.90%)。 2.本文观察了53例胃网膜血管弓的位置关系,以动脉在上,静脉在下者为多(60%左右)。还测量了胃网膜血管弓在左、右点处的外径,不管动脉或是静脉都是右侧大于左侧。 3.本文还观察了53例大网膜的左、中、右三支动脉。它们主要来自胃网膜动脉弓。根据大网膜中动脉分叉平面的高低,将大网膜的动脉分为5型,其中以第Ⅴ、Ⅱ型为多,分别为37.74±6.66%、33.96±6.51%。参照Alday和宁夏医学院对大网膜的裁剪方法,并根据我们标本的特点,提出略有修改的大网膜裁剪方法,供临床医师在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网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抗感染力强。临床常用于复盖腹腔脏器创面和填塞脏器裂口。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的进展,大网膜的应用更广泛,不但用于腹腔内,而且能以带蒂或游离大网膜复盖体表大面积创面和顽固性创面,并获得较满意效果。国内外对大网膜的形态及临床应用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鉴于国内资料较少,为积累国人大网膜资料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我们用重庆收集的113具成年尸体(男83例,女30例)对正常大网膜的形态、位置、以及主要血管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5倍放大镜观测了61例成人头颅标本。位于上矢状窦中1/3两旁的外侧陷窝较为重要:(1)此区域内的外侧陷窝最大且最常见(80.18%);(2)陷窝外侧缘与正中线之间的距离在此区域内较远(左侧1.56cm,右侧1.43cm);(3)此区域内,陷窝深面和中央前、后回之间有静脉通过者分别为88侧(72.13%)和52侧(42.62%),这些静脉以位于中央前回以后者较多;(4)61例标本中,有13支收集中央回的静脉汇入此区域内的外侧陷窝;(5)颗粒小凹是蛛网膜颗粒在颅盖内面的压迹,出现率为86.89%,出现部位以相当于上矢状窦中1/3两旁的颅骨内面者最多。根据本文观察结果,结合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上矢状窦内部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664年 Willis 就对上矢状窦的内部结构有所描述。这类形式各异的结构(带状、隧道、尖瓣等)统称为“韦理氏索”(Chnordae Willisii),具有防止窦壁扩张和血液反流入大脑静脉的作用。Browder 等于1972年证实,上矢状窦中份存在着上述结构。1980年 Schnmutg 观察50例上矢状窦后,将窦内结构分为三类,即小梁样结构、瓣膜  相似文献   
5.
关于外侧陷窝的位置、形态、开口以及与硬脑膜静脉的关系等,在一些教科书中的记述较为简单。Browder等对陷窝的开口位置、陷窝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有过报导。王务迪等对陷窝的出现率、形态、大小等有过观察。国内尚未见到报导陷窝的开口位置,陷窝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以及陷窝、大脑上静脉与中央回三者的毗邻,这种毗邻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有重要关系。因此,本文对外侧陷窝的这些结构特点,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供观察的70例成年、完整硬脑膜标本取自本教研室教学和科研用尸体。首先,用剪刀沿上矢状窦上壁及横窦后壁纵行剪开,冲洗去窦内血块;然后,肉眼(並籍5倍放大镜)查看窦汇区附近的开口,並用细探针对开口进行探查。若顺开口往下剪开硬脑膜后,见管腔内面光滑並偶见血块者,判为有枕窦;若窦汇区附近无开口,以及在窦汇区下方约一厘米处横断硬脑膜后,无管腔可见或断面上虽有管腔可见,但向上不能通入窦汇区  相似文献   
7.
大脑上静脉末段行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倍放大镜下,观察了正常成年带脑膜的脑标本50例。每侧半球的大脑上静脉数目变化较大,其中以7支者最多。各支大脑上静脉在大脑半球上缘以外穿出蛛网膜者,较在半球上缘处穿出者多。双侧额叶静脉和中央回静脉在大脑半球上缘以外穿出蛛网膜处至半球上缘之间的平均距离,较顶枕叶静脉的长。测量了各静脉的外径,其中以两侧额极静脉和枕静脉为最小;双侧合干静脉的最大。除左中央静脉外,桥静脉普遍地出现在其余各支大脑上静脉,其中以双侧额极静脉的桥静脉出现率最高(50~60%)。各大脑上静脉普遍出现贴段,而且贴段出现率在50%以上者又占绝大多数。因此,可以认为贴段的出现为一正常现象。额叶静脉和中央回静脉以紧贴硬脑膜为主;顶枕叶静脉以紧贴上矢状窦侧壁和大脑镰为主。额叶静脉几乎无穿段。双侧中央回静脉和顶枕叶静脉的穿段出现率分别为9%和11.22%,具有穿段的静脉以穿过上矢状窦侧壁为主。对大脑上静脉的桥静脉、贴段和穿段在神经外科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成人颅底标本30例(左右各30例),男22例,女8例,在肉眼和手术显微镜(目镜10×,有测微片)下,解剖、观测。 报道了岩下窦的矢状段、横段和垂直段的形态、大小和属支。着重观察了岩下窦开口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垂直段与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毗邻关系。讨论了导管与岩下窦开口的关系,影响造影清晰的某些因素,并对某些临床现象作了解释。为通过岩下窦行海绵间窦造影术,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学员解剖学“自我测试”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帮助学员在课余时间复习巩固所学解剖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我们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系统解剖和局部解剖学的内容并结合临床应用,编排成若干组“自我测试”题(均为A型与K型多选题)自编程序制成软件。让学员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在计算机(苹果Ⅱ型,增加汉字卡)上通过人—机对话(问答方式)进行“自我测试”,测试的成绩由计算机作出评定。学员实践后反映“形式新颖,直观易懂;有吸引力,能激发学习兴趣;对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很有帮助”。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试”时,计算机提出的问题在荧光屏幕上显示。学员根据题意将自己思考后作出的判断,通过按动键盘上与之相应的字母来表达。如果判断正确,荧光屏幕上会重复所选答案,之后随即又提出另一问题供测试。若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的材料为成人尸体84具(男65,女19)。在78例标本中,有3.85%胃左静脉(冠状静脉)缺如,其余的以汇入门静脉为主(60%),其次是汇入脾静脉(30.67%)和门脾静脉夹角处(9.33%)。46例标本中,胃左静脉在网膜囊后方行向右下时,以越过脾动脉前方者(52.17%),或越过肝总动脉的前、后或上方者(43.48%)为主。外科干的下界恒定为回结肠静脉汇入处;上界变化较大:(1)可为Henle氏干,或Henle氏干与其他静脉的合干;(2)可为右结肠静脉或右结肠静脉与其他静脉的合干;(3)也可以是胃网膜右静脉。测量了外科干的长度和中点处的外径。观察了外科干的毗邻。本文所观察的外科干,有90%可进行肠腔静脉端侧分流术。 右结肠静脉与回结肠静脉之间恒定地存在吻合。80%的第1空肠静脉收纳胰和十二指肠升部的静脉血。第1、2空肠静脉之间也有吻合。上述吻合对肠腔静脉端侧分流术,提供了较好的侧支循环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