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慢性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常见的机制复杂的并发症之一,并且伴随焦虑及抑郁,目前已成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一类单胺类神经递质,对疼痛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多年来许多医学研究者对5-HT及其受体对疼痛所起作用进行了研究。5-HT3与慢性疼痛关系密切,下行易化系统通过作用于脊髓背角的5-HT3(5-hydroxytryptamine3,5-HT3)受体从而促进中枢敏化,并参与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但其受体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慢性疼痛中5-HT3在中枢转导的调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手术后穿刺轨迹周围脑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水平、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探讨灌注罗格列酮对颅脑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5只。家兔在颅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功后,对照组不行微创穿刺手术,损伤组及罗格列酮组模拟微创穿刺手术,随后罗格列酮组穿刺轨迹区灌注罗格列酮。术后7 d,RTPCR法检测3组损伤周围脑组织PPARγ mRNA及CAT mRNA的表达,测量损伤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损伤组PPARγ mRNA及CAT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与损伤组比较,罗格列酮组PPARγ mRNA及CAT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损伤区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与损伤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微创穿刺手术后穿刺轨迹区灌注罗格列酮能有效减轻家兔颅脑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PPARγ mRNA及CAT mRNA的表达、降低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对脊髓损伤(SCI)后中枢性疼痛(CP)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27只大鼠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仅切断T9-T11椎板并显露硬脊膜,但不损伤硬脊膜)、SCI组(行SCI)及SGB组(行SCI后予SGB),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分批处死各组大鼠取损伤段脊髓组织,采用后肢行为测试评分量表(BBB)评分和Hargreavest法检测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及热痛敏潜伏期(PWL),采用蛋白印迹技术和透射电镜检测各组大鼠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脊髓组织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家蚕隔离体蛋白1(p62)蛋白表达及自噬小体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BBB评分、PWL持续下降(P<0.001),LC3、p62蛋白表达升高(P<0.005),透射电镜下脊髓可见少量自噬小体;与SCI组相比,SGB组大鼠自我伤害相对减轻,BBB评分、PWL明显升高(P<0.001),LC3蛋白表达升高、p62蛋白表达降低(P<0.005),透射电镜下脊髓可见大量自噬小体。结论 SGB可缓解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大鼠滑膜及软骨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冲击波组,对照组大鼠右侧关节腔注射50μL生理盐水,模型组与冲击波组大鼠右侧膝关节腔注射碘乙酸钠(MIA)2 mg/50μL构建KOA模型,均干预14 d;干预结束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行冲击波声音刺激,冲击波组大鼠予ESWT治疗,1次/周、共4周;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7、14、21、28、35及42天,采用热刺痛仪和足底刺痛仪检测各组大鼠右后爪的热缩爪潜伏期(PWTL)和足底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术后第42天,各组大鼠给予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行右膝关节X线检查,然后处死、取右侧膝关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和软骨组织白细胞介素-1β (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和冲击波组大鼠术后第3~42天的PWTL均较对照组缩短(P<0.05),冲击波组大鼠术后第28~42天的PWTL较模型组延长(P<0.05...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研究发现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良好镇痛作用,但其具体机制仍不清楚。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变化的影响。方法:26只大鼠随机取20只予以打击结合运动疲劳的方法复制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银质针导热组,每组各8只;银质针导热组给予银质针导热处理;剩余6只为正常对照。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完成后第1天、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热缩足潜伏期;银质针导热处理后第14天检测大鼠股内侧肌肌电图电活动,取大鼠右侧股内侧肌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局部形态、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表达。结果与结论:(1)痛阈值:与正常组和造模前相比,模型组、银质针导热组造模后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缩短(P <0.01);经银质针导热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银质针导热组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显著延长(P <0.01);(2)肌电图:模型组大鼠右侧股内侧出现自发电活动,银质针导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