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置换前步行能力和活动功能能够很好的预测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和功能状态,但对于置换前没有任何行走能力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无法使用这些客观评估手段来预测置换后功能效果。 目的:探讨置换前主观活动功能评估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预测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患者特征资料。 方法:前瞻性研究了两个中心在2010年11月和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髋关节置换病例,分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评估各组患者的特征资料、伤前(骨折患者)或置换前(骨性关节炎患者)2周SF-36评分和LAPAQ评分与置换后6个月患者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相关性。置换后6个月主观功能评价包括LAPAQ问卷调查表、SF-36评分量表,客观功能评价包括起立-行走测定和六分钟步行测试。 结果与结论:115例患者完成研究。①置换前LAPAQ评分和SF-36评分均能预测股骨颈骨折和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髋关节置换后6个月的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状态。置换前LAPAQ评分对置换后活动功能的预测似乎优于置换前SF-36评分。对于置换前无法用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髋部骨折患者来说,置换前LAPAQ评分是一种预测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方法。②与置换前相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6个月能够恢复到伤前的70%-80%活动功能,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置换后活动功能明显优于置换前,在置换后6个月,能够增加约27%活动功能。③患者的基本特征也影响置换后的活动功能,其中并发症数是影响置换后6个月功能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手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Pilon骨折患者按Ruedi-Allgower分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MIPPO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2~84个月.结果 优22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MIPPO手术治疗Pilon骨折是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愈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马焕林 《吉林医学》2013,(31):6504-6505
目的:对比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和DHS组两组,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PFNA组在平均手术用时、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病率方面与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与D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对于DSH的临床效果好,具有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发病率低等特点,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负压吸引术在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8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1)。观察组采用负压吸引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比较2组植皮所需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植皮存活率及创面细菌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植皮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植皮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创面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吸引术对于四肢骨折伴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临床疗效优于传统换药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焕林 《医学综述》2014,(2):366-368
目的探究并分析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汕头潮南民生医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仅进行骨折治疗,B组患者采用骨折治疗联合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在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段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ROM)在术后1周、1个月、末次随访三个时间段呈逐渐增高的趋势(P<0.05)。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10.0%vs 40.0%,χ2=12.000,P<0.05)。B组患者疼痛总发生率低于A组(32.0%vs 64.0%,χ2=10.256,P<0.05)。B组患者ROM优良率显著高于A组(82.0%vs 56.0%)(Z=5.271,P<0.05)。结论骨折治疗与运动康复一体化治疗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有很明显改善,且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家庭太极和肌力组合训练方案改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活动功能和自我评定的效果.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队列研究,将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 ~ 69岁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组在固定陪练的家庭成员的监护下进行为期12周的家庭太极和肌力组合训练,用one-way ANOVA分析两组WOMAC评分、6分钟步行测试、起立-行走测试、患侧髋关节活动度改变情况.结果 81例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的家庭运动训练平均完成率为87.1%;运动训练完成后,6分钟步行测试从(409.59±51.31)m提高至(478.10+52.46)m(P<0.01),起立-行走测试从基线(18.53±3.90)s改善至(14.61±2.60)s (P<0.01),WOMAC功能评分从(40.97±5.65)改善至(36.28±5.11) (P<0.01),但WOMAC疼痛评分和患侧髋关节活动度改善均不明显.结论 12周的太极和肌力的家庭运动训练方案有良好的患者依从性,能够有效改善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有氧能力的功能状态.该项运动训练法无法从根本上有效改善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髋关节活动度,进一步的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才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并更有效地解决受累关节的疼痛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射线检查无骨形态改变的膝关节静态韧带稳定结构损伤与膝前区挫伤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两所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所接诊的膝前区挫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这些患者中膝关节交叉韧带和侧副韧带体部损伤与膝前区挫伤部位的相关性。结果共有5843例纳入统计分析,178例有交叉韧带或/和侧副韧带体部损伤。在331例有浮髌试验阳性中有146例为交叉韧带或/和侧副韧带体部损伤。从分布情况来看,62.82%交叉韧带损伤表现为挫伤区在关节线下方,78.75%侧副韧带损伤表现为挫伤区在关节线水平,59.46%交叉韧带合并侧副韧损伤表现为挫伤区在关节线下方。仅有11.24%患者有韧带损伤表现为挫伤区在关节线上方。经Pearson检验,χ2值为81.96,P〈0.01,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有5.7%患者浮髌试验阳性,其中有韧带结构损伤患者中82.0%有浮髌试验阳性,Pearson检验卡方值为2003.0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前区挫伤且X射线检查并没有阳性发现的病例中,约有3%患者合并有膝关节韧带结构损伤。挫伤区在关节线水平下方合并有韧带结构损伤可能性最高,主要为交叉韧带体部损伤和交叉韧带合并侧副韧带体部损伤。挫伤区在关节线水平,合并韧带结构损伤主要为侧副韧结构体部损伤。挫伤区在关节线水平上方合并韧带体部结构损伤可能性较低。  相似文献   
8.
背景:置换前步行能力和活动功能能够很好的预测患者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和功能状态,但对于置换前没有任何行走能力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无法使用这些客观评估手段来预测置换后功能效果。 目的:探讨置换前主观活动功能评估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预测的效果,并分析影响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患者特征资料。 方法:前瞻性研究了两个中心在2010年11月和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髋关节置换病例,分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颈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评估各组患者的特征资料、伤前(骨折患者)或置换前(骨性关节炎患者)2周SF-36评分和LAPAQ评分与置换后6个月患者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相关性。置换后6个月主观功能评价包括LAPAQ问卷调查表、SF-36评分量表,客观功能评价包括起立-行走测定和六分钟步行测试。 结果与结论:115例患者完成研究。①置换前LAPAQ评分和SF-36评分均能预测股骨颈骨折和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髋关节置换后6个月的主观和客观活动功能状态。置换前LAPAQ评分对置换后活动功能的预测似乎优于置换前SF-36评分。对于置换前无法用客观活动功能评价的髋部骨折患者来说,置换前LAPAQ评分是一种预测置换后6个月活动功能的方法。②与置换前相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在术后6个月能够恢复到伤前的70%-80%活动功能,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置换后活动功能明显优于置换前,在置换后6个月,能够增加约27%活动功能。③患者的基本特征也影响置换后的活动功能,其中并发症数是影响置换后6个月功能最主要的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10.
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诊断治疗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24例.患者外踝均采用钢板固定;内踝:19例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3例采用三叶草钢板固定,2例采用克氏针固定;后踝:均采用松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均采用单枚螺钉经或不经钢板孔固定.结果:依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和 X 线征评定疗效:本组优15例,良6 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深部感染,断钉等情况.结论:术前全面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技术,精确的解剖复位固定是提高踝关节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