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男,28岁,已婚,农民,河南信阳人。自诉2003年10月初起无明显诱因发热,体温38℃左右,伴盗汗,无咳嗽、畏寒、寒战、腹痛、腹泻。既往有单采血浆供血史,检验抗-HIV(+),并经河南省CDC确证试验(+)。用去羟肌苷、司他夫定、奈韦拉平联合抗病毒治疗。自2004年4月起,病人因间断发热半年余,体温升高至39℃,并在颈部出现数个半球型丘疹,表面蜡样光泽,不伴痛痒,双侧颈部均可扪及3-4个淋巴结,活动、无触痛,口腔黏膜上腭部位出现一白色点状溃疡。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二例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活检标本进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特殊染色,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在组织中的形态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组织内可见酵母状真菌,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真菌染色阳性,可见呈腊肠样结构并具有横隔。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较典型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28岁.主因间断发热半年余,加重(高烧时可达39℃以上)伴口腔、外阴溃疡,无明显痒感半个月入院.患者10年前有多次单采血浆卖血史,有长期在广州打工史,已确证抗-HIV(+).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乳腺原位癌(CIS)是否应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目前仍处于争议中。临床诊疗中常遇到:一些在术前穿刺或术中活检被诊断为原位癌且未进行SLNB的患者,术后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微小浸润性癌(MIBC)。此时,是否二次手术进行腋窝淋巴结状态评估对外科医师来说是一个困难的选择。一方面,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尚不明确;另一方面,再次手术时SLNB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往往受到质疑,多数情况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成为唯一的选择。目的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比较CIS和MIBC腋窝淋巴结的转移风险;探索选择合适的病例直接进行术中前哨淋巴结活检以避免二次手术的合理性。方法对接受手术且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原位癌(493例)及微小浸润癌(199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比对;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识别原位癌伴发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结果原位癌组中出现4例小叶原位癌(LCIS),其余均为导管原位癌(DCIS),而MIBC所伴发的原位癌均以DCIS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X线片BI-RADS≥4级的钙化,肿瘤﹥2.5 cm,高级别DCIS,ER(-),PR (-),HER-2(+++)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危险因素(P均﹤0.05);Ki-67≥20%也可能与发生微小浸润有关(P=0.057)。使用Logistic回归将重要协变量(年龄)与上述危险因素一起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P=0.034),肿瘤﹥2.5 cm(P=0.033),高级别DCIS(P=0.011)等是原位癌伴微小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相对于2.0%的原位癌淋巴结转移概率,MIBC的淋巴结转移概率为5.5%,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 MIBC淋巴结转移风险为5.5%,多伴发于患者年龄超过50岁的较大范围的高级别DCIS中。目前来说,对合并这些高风险因素的原位癌患者直接进行SLNB是一种合理和稳妥的诊治手段,可以有效避免二次手术的发生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和P5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ML和P53在241例ESCC及癌前病变中的差异表达,分析蛋白不同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在ESCC及癌前病变中,PML和P53呈阳性或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食管鳞...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皮-肌上皮癌患者局部区域复发风险和长期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9—2015年收治的18例首程治疗或首程辅助治疗于本中心完成的上皮-肌上皮癌患者生存情况。单纯手术8例(44%),术后辅助放疗9例(50%),根治性同步放化疗1例(6%)。比较各组局部区域复发率和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检验。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全组5例(27.8%)患者LRR,5年LRFS率为69%,5年OS率为93%。辅助放疗组5年LRFS优于单纯手术组,但未达统计学差异(71%∶57%,P=0.569)。结论 局部区域失败是上皮-肌上皮癌治疗的主要失败模式,进一步提高LC率是改进生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病例摘要患者女,20岁,主因发现肝功能异常4年,间断腹胀、双下肢水肿9个月,加重10天于2008年3月24日入我院。患者于2004年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ALT108.8U/L、AST79.8U/L,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当时患者无不适,未予检查治疗。2006年10月,患者自觉腹围增加,有腹部坠胀感,无恶心、呕吐,未检查及处理,症状无明显加重。至2007年5月,患者感腹胀逐渐加重,逐渐  相似文献   
8.
细胞衰老是细胞周期抑制的极端稳定状态,DNA损伤和癌基因活化均可导致细胞衰老.癌基因诱导性衰老被认为是防止肿瘤发生的重要屏障.最近发现,癌基因诱导性细胞衰老发生于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在癌变前肿瘤病变中,有丰富的衰老肿瘤细胞,而在恶性肿瘤中则显得稀少.因此,衰老是恶变前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将在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方面彰显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CDC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DC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241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CDC2表达水平,分析蛋白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在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性癌序列病变中,CDC2阳...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反应性T细胞在其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可抑制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维持机体的免疫稳定。转录因子FoxP3是控制Treg发育和功能的关键基因,可作为鉴定CD4^+CD25^+Treg的一个特征性标志。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19例PBC患者肝组织FoxP3的表达及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