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初步的临床试验探索疟疗治癌的适应证及疗效,疟疗疗程与疗效的关系,其他抗癌疗法对疟疗的影响和观察疟疗治癌的副作用及并发症。〔方法〕共选择7例晚期肿瘤病人作治疗观察对象,其中乳腺癌1例,小细胞肺癌1例,肺腺癌1例,鼻咽癌1例,胰头癌1例,卡波氏肉瘤1例,直肠癌1例。诱发人工间日疟,疗程为10~17次疟疾阵发。〔结果〕乳腺癌和卡波氏肉瘤共2例部分缓解(PR),其他5例无效。但值得注意的是2例有效者在疟疗前近期均无化疗史(或不超过一个疗程的化疗史),而5例无效者均在疟疗前近期有一个疗程以上的化疗史或放射性同位素注射治疗史。未发现疟疗疗程与疗效之间有任何关系。并发症均不严重,1例在疟疗中并发支气管哮喘,另1例并血小板减少,经相应处理均迅速恢复。[结论]初步提示疟疗可能对无化疗史和放射性同位素注射治疗史的某些晚期肿瘤部分缓解,但需进一步研究。根据放疗的热增敏效应提议今后应探索疟疗与放疗相结合的联合疗法。  相似文献   
2.
地方性甲状腺肿(下称地甲病)主要是特定自然环境水土、粮食、作物等缺乏碘,使人体所需碘摄入量不足所致的甲状腺肿病。国内外一致公认,纠正碘缺乏是治疗与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方法。现将广州市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疟疾疗法 (急性血源间日疟 )治疗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探索疟疾疗法治疗HIV阳性患者的安全操作程序。方法  2 0例HIV阳性患者 (CD4细胞计数基线水平范围为 186 8~ 15× 10 6/L)接受疟疾疗法 ,经 10~ 2 0次疟疾阵发后用氯喹治愈疟疾。于疟疾前、疟疾期和终止疟疾后 10d观察临床表现并做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血源间日疟的临床潜伏期为 5~ 17d。所有患者均有每日或隔日的疟疾发热发作 ,均有疟原虫血症。在疟疾期 ,肝和脾肿大分别占 4 / 2 0和 15 / 2 0 ,轻到中度贫血者占 19/ 2 0 ,血小板减少占 6 / 2 0 (但均无出血的表现 )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占 2 / 2 0 ,只有在疟疾发热时卡氏 (Karnofsky)评分的分值降低 ,所有这些表现均在终止疟疾后消失或恢复。 1例晚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经疟疾疗法治疗后机会性感染消失。结论 疟疾疗法治疗HIV/AIDS的不良反应短暂而有限 ,在改善患者免疫指标的同时不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态对间日疟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对不同感染状态(CD4细胞水平在1217~15×106/L)的12例HIV阳性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接种疟原虫诱发治疗性间日疟,10次高热阵发后用氯喹治愈疟疾,以体温曲线下的面积(Tsq,代表疟疾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密度与疟疾感染前患者CD4细胞计数作相关分析.结果HIV患者在疟疾感染前的CD4细胞水平与感染后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Tsq)成正相关,r=0.819,P<0.05;与患者血中疟原虫密度也呈正相关,r=0.807,P<0.02.表明HI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越严重,则合并间日疟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原虫血症就越轻.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IV与疟原虫在人体内可能有相互拮抗或相互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姜片虫病在广州市某些地区流行颇为严重,对人民健康有一定危害。以往的研究已证明吡喹酮对姜片虫病有较好疗效,但适宜的剂量、疗程尚待探讨。为了观察单剂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的适宜用药剂量,1987年5月我们在广州市白云区垣尾乡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姜片虫病人10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HIV阳性患者感染急性间日疟的细胞因子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疟疾疗法 (治疗性急性间日疟 )治疗HIV感染的部分机制。方法  12例HIV 1感染者 (CD4细胞水平为 12 17~ 15× 10 6/L)接受疟疾疗法 ,按CD4细胞水平高低编号和分组 :例 1~ 12为总组 (TG) ,例 1~ 5 (CD4>5 0 0× 10 6/L)为第一亚组 (SG1) ,例 6~ 10 (CD4为 499~ 2 0 0× 10 6/L)为第二亚组 (SG2 ) ,例 11~ 12 (CD4<2 0 0× 10 6/L)不列入亚组作统计学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活性标记物。结果 从总体 (TG组 )上看 ,在疟疾期 ,血浆TNF α、sTNF RII、sIL 2R、新喋呤 (NPT)和 β 2微球蛋白 (β2M ,只有部分患者检测 )均显著升高 ,SG2组显著高于SG1组。但终止疟疾后这些因子迅速降至疟疾感染前的基线水平。在所有患者中IFN γ均检测不到。结论 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部分机制是激发患者体内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使已经失去平衡的免疫系统得到一次调整 ,达到一种新的免疫平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试用疟疾疗法治疗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并随访 2~ 3年 ,发现患者的免疫指标得到了部分的改善。本研究报告CD4细胞基线水平不同的HIV感染者在急性疟疾期及其后 3个月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表型的变化 ,以进一步阐明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适应证及该疗法的部分机理。12例HIV 1感染者接受疟疾疗法 ,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1993年修订的分类方法分组 :5例CD4≥ 5 0 0× 10 6 L为第 1组 (G1) ,5例CD4在 499~ 2 0 0×10 6 L为第 2组 (G2 ) ,2例CD4<2 0 …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近年疟疾流行特点及防治状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9-1995年广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1.55‰,比非流行期年平均发病率上升4倍多,年最高发病率达3.86‰,比流行前1988年上升21倍,形成广州市建国后第3次疟疾流行。本文对由外来人口引起的这次疟疾流行的特点及我市疟疾防治状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化县原为疟疾高发区,存在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经过长期的防治努力,1988年经省政府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 1989年8月,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国道公路105线扩建工程同时在从化县境内动工兴建。由于大量外省民工参加工程,输入传染源,导致电站工地及105国道安山段发生间日疟暴发。经组织力量防治,疫情当年得到控制,次年虽采取措施防治,但病倒成两倍地增长,并波及附近农村。随着电站基础工程及公路扩建完成,民工向吕田镇为主的各镇转移,导致  相似文献   
10.
1985年9~12月间,在新丰县沙田区羊石乡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住宿学生中发生间日疟61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血液镜检,证实为一次间日疟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