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先证者 女,维吾尔族,因“头皮多发包块20年,破溃2年”入院。20年前发现额顶部出现一无痛性包块,约黄豆大小,与颅骨不粘连,包块逐渐增大,之后头皮出现多个类似包块,背部、腰部及小腿外侧皮下各出现一个包块,无疼痛等不适,包块逐渐增大,其中额顶、背部急增到15cm×15cm左右,枕部10cm×10cm,其余均在1~5cm大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乙乙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与丁型肝炎病毒(HDV)的关系,为新疆乙型肝炎病毒指标阳性病例的各民族(汉族162例、维族93例、哈族53例、回族32例、蒙古族28例)病毒性肝炎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应用国产酶联免疫法(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了新疆各地区不同民族HBV的血清学模式、HBV DNA和HDAg、抗-HD。结果在368例各族患者血清中,48例HDV血清标志物阳性,HBV血清学模式为HBsAg+、HBeAg+、抗-HBc+22例;HBsAg+、抗-HBe+、抗-HBc+18例;HBsAg+、抗-HBc+8例。结论新疆地区各民族HBV感染者中,HDV阳性标志物与HBV血清学模式、HBV DNA之间比较,P>0.05,并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6岁。主因“闭经17年,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患者生育一女后停经至今17年,并阴毛腋毛脱落。近1个月出现肥胖,视力下降以左侧为明显,病情进行性加重。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差,双眼球运动灵敏,右眼视力0.6,左侧0.06,视野上方缺损,腋毛阴毛脱落,病理反射未引出。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肝脾不大,心肺腹部无其他病变。抗HIV阴性。CT示:鞍区占位,2.5cm×2.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和梗死(TBG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BGH和TBG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BGH和TBGI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血肿及梗死多位于受力对侧,呈梭形,病灶单发或多发,长轴与脑表面垂直(与高血压脑出血或脑梗死相反).伤后早期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临床特征.原发性脑损伤重、瞳孔异常、GCS评分<8分者死亡率高.结论:TBGH和TBGI的发病机制大致相同,是穿支血管区段直接损伤或间接压迫,形成血栓、受压闭塞或破裂渗血所致,但因受损穿支血管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起始端或未端)不同,最终病理和CT表现不同,但临床症状大体一致.穿支血管区段状损伤,可解释TBGH和TBGI形成及其影像学特点;原发性脑损伤程度、意识状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头皮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的临床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头皮多发性家族性毛发上皮瘤(MFT)的临床表现和遗传特点。方法对收集的1个MFT家系中17名患者进行系统的临床和遗传学总结分析。结果①典型表现为头皮散在分布多个质韧结节,与正常皮肤颜色一致,粟粒至黄豆大;②头皮MFT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③无性别差异;④成年发病,平均发病年龄为20.5岁;⑤个别病例可快速生长,破溃和恶变。结论本病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单个发病少见,无性别差异,典型表现为头皮散在分布多个质韧结节,粟粒至黄豆大,与正常皮肤颜色一致。个别病例可快速生长并破溃恶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与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关系,为新疆地区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人群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和HDAg、抗-HD。结果 在48例血清HDV阳性标志物中,HBV血清学模式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22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18例;HBsAg、抗-HBc二项阳性8例。结论 新疆地区HBV感染者中,HDV标志物阳性与HBV血清学模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笔者近来遇见1例头皮多发巨大毛发上皮瘤并癌变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颅脑损伤后发生硬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的受伤部位、临床表现、头颅CT表现、治疗措施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结果急性硬脑膜下弥散性血肿患者均为减速性损伤所致,术中见到蛛网膜破裂并有脑脊液外漏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血肿呈糊状,弥散均匀分布于一侧大脑半球硬脑膜下、蛛网膜外,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及保守治疗后,15例患者恢复良好,4例轻残,1例中度残疾,2例死亡。结论外伤性硬膜下弥散性血肿的形成是以脑挫伤为基础,同时蛛网膜破裂,脑脊液外溢至硬膜下腔,与出血混合形成不凝血.在颅内高压的作用下弥散分布于硬膜下腔;硬膜下腔的出血渗入蛛网膜下腔,形成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选择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硬膜下引流,结合脑挫伤程度,行去骨瓣减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