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Bels麻痹的病因及提高本病的疗效进行探讨,以84例Bels麻痹患者与52例神经衰弱患者作对照,进行免疫指标及螨变态反应检测。结果Bels麻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值均高于对照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阳性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而84例Bels麻痹患者中螨变态反应阳性34例,阴性50例;对照组52例中阳性8例,阴性44例,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96例Bels麻痹患者采用中药麻痹1~4号汤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的62例Bels麻痹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96例中治愈93例,基本治愈2例,好转1例;对照组62例中治愈34例,基本治愈8例,好转3例,无效17例,两组疗效对比P<0.005,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中药治疗Bels麻痹的优点,不仅在于具备中药的独特作用,还具备西药的抑菌、消炎、镇静、止痛、扩血管、降压、抗病毒、抗风湿及类激素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ICAM-1在皮肤血管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高敏感性链霉素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技术,HIGH-SABC)对26例皮肤血管炎患者 及17例对照(健康对照9例,非皮损区对照8例)进行检测。结果 皮肤血管炎皮损部ICAM-1表达明显高于非皮损部及正常皮肤。结论 ICAM-1与皮肤血管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ICAM-1的检测为临床皮肤血管炎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血浆内皮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发展的关系,对28例SAH患者的ET-1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AH组发病1~14天ET-1浓度明显增高;伴脑血管痉挛者第7天、14天血浆ET-1浓度均明显高于不伴CVS者;出血量多者血浆ET-1浓度较高。认为ET-1参与了SAH的发生、发展,测定其浓度可为监测SAH病情、出血量及判断有无CV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70例1~7岁支气管肺炎患儿和30例3~6岁幼儿园正常儿的血清,测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C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T细胞亚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检测数据用SPSS7.5forwindows软件作者单位:...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梗死、TIA患者血清中VEGF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为探讨VEGF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保护作用及为临床应用VEGF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测定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3d、7d、 14d的VEGF水平及TIA患者24 h内的VEGF水平。 结果 脑梗死组与TIA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在病程各时间点上血清VEGF浓度均增高(P<0.01),且呈动态变化,于7 d达高峰。 梗死灶大者,伴有并发症患者VEGF水平高。TIA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EGF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发展及修复过程VEGF有可能成为反映脑缺血程度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387例HBsAg携带者人群中的HBV DNA,其阳性率为35.9%,男性的阳性率(39.15%)高于女性(32.8%),且随年龄的增高而明显下降,并与HBsAg滴度呈正相关。认为可通过观察HBsAg滴度来估计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小儿支气管肺炎免疫功能和自由基的测定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和自由基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7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T细胞亚群及血清SOD、丙二醛(MD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肺炎患儿红细胞支气管肺炎存在细胞和T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用自由基消除剂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研究发现,在脑缺血的早期,半暗带区神经组织功能丧失但有潜在的可逆性,半暗带区血流再灌注可以改善组织损伤.因此,研究促进血管生成的因素,帮助恢复血流再灌注对脑缺血的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血管形成作用最强,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3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以探讨其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血浆及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和1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组中的18例在心功能改善后复查了上述指标。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对甲状腺激素、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T3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rT3、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增高(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清TT3、FT3含量与LVEF均呈显著正相关;rT3、RPA、AngⅡ水平与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PRA、AngⅡ水平与血清TT3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TT3、FT3降低及rT3、PRA、AngⅡ升高是CHF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检测上述指标对判断心功能状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3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SAH后1~14天患者血浆纤溶性明显增高;其中伴发脑血管痉挛(CVS)者出血第7天、14天血浆PAI-1活性均明显高于无CVS者;出血量多者血浆t-PA、PAI-1活性较高。提示血浆t-PA、PAI-1活性在SAH后呈动态变化,二者可能均参与SAH的发生、发展、其活性测定可望成为监测SAH、CVS及出血量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