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综合类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阑尾发育不全或称短小阑尾较少见。在解剖一成年男尸时遇见一例,现报道如下:腹壁未见手术痕跻。盲肠位置形态正常,在盲肠内后壁浆膜下结肠带汇集处,有一长4.0mm 的锥形突(附图),其在盲肠腔的开口口径为2.0mm,开口部位在回盲瓣下方2.8cm 处。锥状突经组织学切片观察证实为阑尾。此外,在回盲交结处下方有一长2.5cm、宽1.2cm 的  相似文献   
2.
寰枕、寰枢关节滑膜皱襞解剖观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寰枕、寰枢关节中各关节有无滑膜皱襞存在,皱襞的形态、位置和组织学,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例12岁以下小儿和8例成人防腐尸体的寰枕、寰枢关节中的各关节进行解剖观测。结果:无论成人或小儿,除了寰枢后正中关节外,其它关节均有滑膜皱襞存在,滑膜皱襞总出现率66.7%。寰枢前正中关节中皱襞位于上关节间隙,寰枕关节、寰枢外侧关节的皱襞主要分布于前外侧,多数皱襞呈月牙形。与成人相比,小儿组皱襞数量多,总出现率达72.34%(成人组仅58.3%),小儿以大中型皱襞为主(58.35%),成人以小型皱襞为主(62.5%)且无大皱襞。镜下观察儿童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其中以脂肪型和纤维脂肪型为主(88.9%)。结论:推测在儿童寰枕、寰枢关节中有更多更大的滑膜皱襞,在受到外伤或炎症作用下,皱襞肿胀变大,位置改变,发生嵌顿,这很可能是小儿好发某些上颈椎疾病,如寰枢椎旋转畸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左侧腹腔腹膜反褶的放射解剖学研究成果完成单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研人员闵鹏秋杨志刚雷清芳龙晓生何之彦伍定平周翔平高贤华周德明主持鉴定单位:四川省教委鉴定时间1996年6月获奖情况获1996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简介以左侧肝周腹膜反褶的解剖...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40具肝无粘连及明显病变的成年男性尸体,沿肝的韧带放置伍德合金丝拍摄X线照片。在照片上测定了肝裸区的投影面积;观察了肝裸区的位置和形态并作了分型。作者提出肝裸区不是三角形而是近似于梭形,作出了典型肝裸区位置及体表投影的图像;并找出了“绝对肝裸区”,为临床作经肝穿刺胆管造影指出安全而恰当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运用矢状断面解剖。整体层次解剖和光镜观察方法,在34具尸体标本上研究了肾筋膜和腹膜后间隙在纵向上的延伸,附着和通连,结果显示,(1)肾前筋膜其上下在不同部位与后腹壁腹膜愈合,肾后筋膜向上与膈下筋膜愈合,向下愈着髂腰筋膜,外侧与腹膜愈合;(2)肾周间隙向上伸入肝裸区,肾旁前、后间隙向上受阻于肾前、后筋膜与后腹壁腹膜和膈下筋膜的愈合处,(3)肾周间隙向下开放,延续盆部腹膜外间隙,腹股沟深面及腹前外侧壁,肾旁前、后间隙在下方互不通连。  相似文献   
6.
儿童寰枢椎旋转畸形发病机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寰枢椎旋转畸形发病机制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6具小儿和8具成人尸体的枕寰枢关节进行解剖、观测,比较成人和小儿枕寰枢关节的解剖学差异。结果:小儿组横韧带、翼状韧带和齿面角较成人组小,齿突后倾角和关节面的弧度指数大于成人组。枕寰和寰枢关节较成人更不稳定。结论:小儿和成人的寰枢椎在解剖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寰枢椎旋转畸形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 王永贵教授1913年4月出生于河北保定,2004年2月4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成都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1岁。王教授194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1年起即从事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工作,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解剖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四川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理事、《四川解剖学杂志》副主编等职。  相似文献   
8.
<正>在30具成人尸体制成的腹部连续横断面标本上(其中8具为肾周间隙灌注后制成的,6具为肾周间隙灌注并作CT扫描后制成的断面标本,断面厚约1.00cm),观察了腹膜后间隙向内侧通连的情况,结果如下:1.肾旁后间隙向内侧的延伸随肾后筋膜内侧端附着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肾后筋膜内侧端附着点变化在腰方肌稍外侧的腹横筋膜和腰大肌后外侧部的筋膜之间,但集中附着在腰方肌外侧3/4的筋膜上,在肾门和肾下极平面分别占80%和90%左右.2.两侧肾周间隙完全不通者占30%左右,而通连者约70%,前者的肾前筋膜向内侧与腹部大血管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紧密连接,后者的肾前筋膜向内侧经肾血管和腹部大血管的前方与对侧同名筋膜延续,与血管间为疏松结缔组织所填充.在70%的连通中,肾门平面连通的为100%,L_3~5单面的占16%,另有8%可在Th_(11~12)平面,主动脉裂孔的前上方经膈前方通连,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之间的区域由于有大量致密结缔组织、神经丛和节的存在以及肾前筋膜与此的紧密连接,为不能通连区.3.肾旁前间隙在胰平面因胰在腹后壁的横垮可两侧通连,但间隙灌注显示灌注剂多局限在灌注侧.在联平面以下,两侧间隙由于肠系膜根在腹后壁的附着而被阻隔.熟悉腹膜后间隙的内侧延伸和通连情况,对腹膜后间隙疾患尤其积液的诊治具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2例成年男性尸体的肝左三角韧带及其游离缘,进行了观察测量,并对共中37例的游离缘作了组织学观察;此外,还对30例新生儿的肝左三角韧带,做了对照观察。42例成人肝左三角韧带的平均长度为13.91cm,其游离缘的平均长度为6.86cm;肝左三角韧带全长位于肝左叶上面者占97.5%,将左肝上间隙分为前、后两个间隙。42例成人的肝左三角韧带均有游离缘,其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30例新生儿的肝左三角韧带均无游离缘。对37例成人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的组织学观察,发现其内有残余肝细胞索者达65%,有胆管者达89%,有血管者达100%,有神经者达78%;残余肝细胞索、神经和胆管的出现,都由近侧向远侧逐渐减少。肝左三角韧带游离缘可能是生后肝左叶退缩遗留下来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腹膜后间隙向外侧通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观察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腹部横断面标本,结果显示肾筋膜向外侧延伸和附着在肾门及其以下平面可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在肾门平面左右侧出现率分别为23.33%和30.00%,肾下极平面分别为30.00%和33.33%;Ⅱ型在肾门平面的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40.00%和26.67%,肾下极平面分别为10.00%和3.33%;Ⅲ型在肾门平面的出现率左右侧分别为33.33%和43.33%,肾下极平面分别为60.00%和63.33%;Ⅳ型少见,仅见于左肾门平面,出现率为3.33%。肾门以上平面,肾前、后筋膜在肾外侧愈着。熟悉肾筋膜向外侧延伸和附着的情况,对腹膜后间隙积液扩散途径的认识和积液的定位鉴别诊断及临床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