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钙离子环境下细胞损伤及炎性因子MCP-1和HMGB1的表达。方法: 体外培养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使用CaCl2配制成不同钙离子浓度的溶液作为刺激剂,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培养液)、Ca I组(5 mmol/L Ca2+液)、Ca Ⅱ组(10 mmol/L Ca2+液)和Ca Ⅲ组(15 mmol/L Ca2+液)。各组细胞分别培养至3 h、6 h、9 h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培养6 h时,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进行细胞凋亡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过氧化氢(H2O2)和8-异前列烷(8-IP)浓度,微量酶标仪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此外,培养6 h时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细胞MCP-1和HMGB1的mRNA表达情况;并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采用ELISA法检测其MCP-1和HMGB1的含量。结果: 随着细胞培养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抑制率和细胞凋亡明显增加。LDH活性、细胞上清液H2O2的浓度和8-IP的含量在Ca I组、Ca Ⅱ组和Ca Ⅲ组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real-time PCR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3个钙离子诱导组细胞MCP-1和HMGB1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此外,3个钙离子诱导组细胞上清液MCP-1和HMGB1含量均较正常组高(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高钙离子可诱导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氧化应激损伤,同时细胞高表达MCP-1和HMGB1。由MCP-1和HMGB1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是高钙尿参与结石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牛磺酸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对草酸和草酸钙晶体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远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随机分为5组:第1组,单纯HK-2细胞;第2组,HK-2细胞中加入草酸和一水草酸钙(COM);第3组,HK-2细胞中加入草酸、COM和牛磺酸;第4组,HK-2细胞中加入草酸、COM和夹竹桃麻素;第5组,HK-2细胞中加入草酸、COM和过氧化氢酶.培养6h后收集各组细胞上清液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H2O2)、8-异前列腺素(8-IP)含量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质-1(MCP-1)蛋白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内MCP-1 mRNA、P47 phox mRNA表达水平;MTT法测定培养24 h后的细胞存活率.结果 培养24 h后MTT法检测第1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为0.996±0.044,第2组为0.626±0.0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h后第1组细胞上清液H2O2、8-IP、LDH含量分别为(18.68±0.70) mmol/L、(12.72±1.69) ng/ml、(194.05±7.91) U/L,第2组分别为(53.27±1.88) mmol/L、(57.53±3.11)ng/ml、(484.34±29.44) 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MCP-1蛋白水平为(17.32±2.32) pg/ml,第2组为(69.21±3.39)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细胞的MCP-1 mRNA、P47phox mRNA表达水平倍增比值分别为1/3.51和1/1.3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第3、4、5组细胞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0.748±0.033、0.825±0.078、0.815 ±0.037,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5组细胞上清液H2O2、8-IP、LDH含量均明显少于第2组.第3、4、5组细胞上清液MCP-1蛋白水平分别为(60.13±1.83)、(28.53±1.41)、(56.44±1.13) pg/ml,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4、5组细胞MCP-1 mRNA表达水平相对第1组的倍增比值分别为1/2.55、1/1.58、1/2.37,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5组细胞P47phox mRNA表达水平相对第1组的倍增比值分别为1/1.25、1/1.35,与第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组的倍增比值为1/0.61,与第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草酸、COM可诱导HK-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细胞的P47phox mRNA和MCP-1 mRNA表达增加.牛磺酸可以减轻细胞的损伤,但机制可能不是通过抑制P47 phox表达的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发现在肾结石模型中肾间质晶体周围存在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显示巨噬细胞可能参与晶体在肾脏中的沉积过程,而巨噬细胞是人体重要的固有免疫细胞,在肾脏中沉积的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晶体,会产生一些炎症因子损伤和破坏肾小管上皮细胞,最终有利于结石的形成。目的:探讨一水草酸钙晶体刺激人巨噬细胞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水平。方法:用100 mg/L的一水草酸钙刺激巨噬细胞,分别于刺激后0,6,12,24和36 h,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总蛋白和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 mRNA表达情况;分别于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1,2和4 h,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与结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6 h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较低,刺激后12-36 h细胞浆内高迁移率族蛋白B1逐渐增加。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6 h,巨噬细胞总蛋白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含量不高,在刺激后12 h细胞总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含量开始增加,并且在刺激后24-36 h保持在较高水平。RT-PCR结果显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0-12 h,培养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刺激后18-24 h培养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ELISA结果显示,一水草酸钙刺激后2 h,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和释放增加,4 h达到明显高峰。结果表明,一水草酸钙可以诱导人巨噬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及mRNA表达增加;诱导人巨噬细胞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增加,且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的时间明显晚于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时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三聚氰胺诱导大鼠肾脏损伤和尿路结石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三聚氰胺(Mel)诱导大鼠肾脏损伤和尿路结石形成的病理演变过程并探讨其诱导机制。方法: 采用含3%(W/W)Mel的饲料诱导喂养雄性SD大鼠1-4个月。先分2组:A为空白组(n=14);B为Mel组(n=40)。3个月后将B组随机分3组:B1停喂Mel饲料;B2停喂Mel饲料,并饮含1%(W/V)友莱特的水;B3继续喂含3%(W/W) Mel饲料。定期收集大鼠24 h尿液检测pH、肌酐、尿酸、蛋白和Mel水平,观察大鼠死亡情况并对死亡和即将死亡的大鼠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第3个月A、B组各随机处死8只大鼠,采血检测肌酐,观察尿路肿瘤和结石形成情况并分析结石成分,进行肾脏病理分析。至第4个月实验结束处死全部大鼠,进行以上相关指标检测。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大鼠尿液Mel的水平随药物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加,同时肾脏损伤加重,但各组尿pH无明显差异。诱导后6周即观察到膀胱内大量结石形成,结石成分为三聚氰胺磷酸盐,无尿酸;未观察到输尿管结石形成。病理分析见髓质区肾小管腔内Mel晶体沉积,肾脏上皮和间质损伤明显,并随着药物暴露时间的增加肾脏炎症和纤维化进行性发展。但诱导4个月未发现膀胱肿瘤。诱导3个月后停药2周,尿液中已经检测不到Mel。停药后4周,全部大鼠膀胱均未发现结石存在,而大鼠肾功能明显改善,肾脏病理损伤情况减轻。另外,与B1组比较,使用友莱特(B2组)可促进大鼠肾功能的改善。结论: Mel可诱导大鼠肾脏损伤和尿路结石形成,两者的发生与药物的暴露时间和尿液Mel浓度有关;尿路结石不是肾脏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停止药物接触肾功能可部分恢复,同时尿路结石可自行消失;而使用友莱特治疗可改善大鼠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上尿路结石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操作的原因,提高PCNL技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PCNL治疗的1 041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资料,对其中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PCNL操作的病例,根据其行二次PCNL操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 041例上尿路结石患者(共1 203侧上尿路)中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PCNL操作的病例共252侧(20.9%),行二次PCNL操作的理由包括:结石负荷大、分布广182侧(72.2%);通道或肾集合系统黏膜出血29侧(11.5%);脓肾(感染)22侧(8.7%);孤立肾或肾功能不全7例(2.8%);集合系统穿孔3侧(1.2%);未发现或未能进入残留结石所在肾盏的盏颈口4侧(1.6%);通道建立失败以及不合理3侧(1.2%);麻醉意外等2例(0.79%)。二次PCNL操作时行局部麻醉204侧(81.0%),全麻48侧(19.0%);俯卧位221侧(87.7%),侧卧位31侧(12.3%)。1 203侧上尿路行一次PCNL操作的清石率为74.1%;行二次PCNL操作后的清石率为91.0%;252侧行二次PCNL操作的患者清石率为80.9%。1 203侧上尿路仅行一次PCNL操作的951侧上尿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0.8d,行二次PCNL操作的252侧上尿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13.4d。结论:结石负荷大、分布广,脓肾(感染)以及出血是上尿路结石行二次PCNL操作的主要原因。二次PCNL操作对于减轻第一次PCNL出血和感染的风险,提高清石率有很好的作用。但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取石取石术(PCNL)和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RIRS)治疗≤2 cm肾结石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96例≤2 cm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将其分为PCNL组42例和RIRS组54例。比较分析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碎石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清石率、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42例PCNL患者中,36例患者结石一次碎石完成,3例患者分2次碎石完成,3例患者残留结石。54例RIRS患者中,48例患者结石一次碎石完成,6例患者残留结石。PCNL组和RIRS组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分别为78.57%(33/42)和57.41%(31/54),术后1个月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2.86%(39/42)和88.89%(48/54)。平均手术时间PCNL组(70±15)min,RIRS组(54±13)min。平均碎石时间PCNL组(32±13)min,RIRS组(39±13)min。术前准备时间PCNL组4(2)d,RIRS组3(2)d。术后住院时间PCNL组5(4)d,RIRS组1(1)d。平均住院费用PCNL组(19 195±3 809)元,RIRS组(13 319±1 537)元。并发症发生率PCNL组23.81%(10/42),RIRS组3.70%(2/54)。 结论相对于PCNL,RIRS在处理≤2 cm的肾结石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费用上有优势,而两者术后结石清除率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尿钙水平对含钙肾结石患者尿液炎症细胞因子生成的影响,探讨尿钙和炎症细胞因子在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含钙肾结石患者81例,分为两组:24 h尿钙≥4 mg/( kg· d)纳入高钙尿结石组( H组,32例),24 h尿钙<4 mg/( kg· d)纳入低钙尿结石组( L组,49例),随机选取30例无泌尿系结石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3组晨尿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三叶因子1(TFF1)、高迁移率族蛋白1( HMGB1)的水平,比较尿钙水平与各细胞因子之间以及各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MCP-1在H组、L组、C组分别为196.2(35.22,502.89)、217.60(66.62,766.87)和72.45(18.87,196.79)pg/mg;组间比较,H组和L组均高于C组(P<0.05),但H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FF1在H组、L组、C组分别为15.24(9.68,29.88),30.04(12.12,43.39)和22.45(15.31,42.09) ng/mg;与其他两组对比,H组TFF1生成减少(P<0.05);TFF1在L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MGB1在H组、L组、C组分别为(单位pg/mg):2896.24(1592.80,7057.64),3052.76(1194.95,6838.55)和1717.32(733.69,2854.56);组间比较,H组和L组HMGB1均高于C组( P<0.05),但H组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H组尿钙水平与尿液TFF1呈负相关(r=-0.384,P<0.05);与MCP-1水平呈正相关(r=0.353,P<0.05)。在总体111个样本中,尿液MCP-1与尿液TFF1呈负相关(r=-0.21,P<0.05)。结论含钙肾结石患者尿液MCP-1、HMGB1水平有明显升高。高钙尿可以促使含钙肾结石患者尿液TFF1下降,但尿钙水平对MCP-1、HMGB1无明显影响,结石患者尿液MCP-1和HMGB1升高可能是多种损伤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炎症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虽然体外冲击波碎石和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含钙肾结石的治疗已全面进入微创化时代,但术后患者的结石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含钙肾结石发生和降低复发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含钙肾结石形成的病因,进一步阐述含钙肾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为制定恰当的、个体化的预防方案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9.
钙化性纳米微粒是近年发现的具有独特生物矿化作用的“物质”,能够引起寄宿细胞内外的病理性钙化。它可能会诱发肾脏内的晶体沉淀,最终导致肾结石的形成。作者对此作一综述,旨在为尿路结石形成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噬在乙二醇诱导的大鼠肾内晶体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结石模型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处理组(0.75%乙二醇+NAC)、雷帕霉素处理组(0.75%乙二醇+雷帕霉素)和氯喹处理组(0.75%乙二醇+氯喹),每组8只。干预4周后,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肾脏组织中自噬关键蛋白LC3-II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肾组织中自噬泡的数量;应用试剂盒检测各组24 h尿液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的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24 h尿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钙盐染色法观测各组肾脏晶体的沉积情况,评价肾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结石模型组相比,雷帕霉素处理组和氯喹处理组中LC3-II的表达水平和自噬泡数量均增加,而在NAC处理组中LC3-II的表达水平和自噬泡数量均减少(P0.05)。与结石组相比,雷帕霉素处理组中T-SOD和GSH-Px水平降低,而氯喹处理组和NAC处理组中T-SOD和GSH-Px的活性增加(P0.05)。与正常组相比,结石组中血清肌酐、尿素氮、NGAL和Kim-1的水平及肾脏内晶体沉积增加(P0.05);在雷帕霉素处理组中肾脏损伤进一步加重,晶体沉积进一步增加,而在氯喹处理组和NAC处理组中肾脏损伤明显减轻,晶体的沉积明显减少。结论:乙二醇激活自噬后可以促进大鼠肾内晶体的形成。应用抗氧化剂和自噬抑制剂不仅可以降低肾脏内的自噬水平,还可以减轻肾脏损伤,减少晶体沉积,降低肾结石的形成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