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G.T.F.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的疗效。方法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对Evans Ⅲ型中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患者采用G.T.F柄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 17例3~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分。结论 G.T.F.柄半髋关节置换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Ⅲ型)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T.F.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型)的疗效。方法研究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分型,对EvansⅢ型中17例(男性6例,女性11例)患者采用G.T.F柄骨水泥型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17例3—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围手术期无一例死亡。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分。结论G.T.F.柄半髋关节置换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Ⅲ型)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封闭负压引流对创面组织氧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VSD)下创面的组织氧含量变化,为VSD在特殊创面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2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有12例采用VSD治疗(VSD组),其余12例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对照组).治疗1周后,分别对这两组24例病例测定创面局部组织液氧分压(PiO2)、乳酸脱氢酶(LDH)及琥珀酸脱氢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的解剖学依据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侧成人下肢灌注标本进行解剖,系统观测腓浅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3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观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在此基础上,自2009年6月以来,应用远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缺损慢性骨髓炎者12例。结果腓浅神经营养血管发自胫前动脉穿支,其血管在其神经束间及神经旁相互吻合构成丰富的血管网,并借分支与皮下筋膜血管网沟通,并与腓骨长肌、趾长伸肌的肌支有恒定的吻合,营养筋膜皮肤。12例肌皮瓣的肌肉面术中可见渗血活跃,血供良好,皮瓣均成活,术后3~6个月随访12例肌皮瓣均存活,慢性骨髓炎治愈,外形满意。结论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的肌皮瓣转位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特殊创面是较佳的选择,该肌皮瓣具有血供可靠,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架配合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男17例,女5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一期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架临时固定3~4周,二期拆除外固定改用髓内钉固定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行3~48个月随访,2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均在12~24周内愈合,未发生骨折不愈合,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1例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死亡.结论 多功能外固定架配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取得了满意疗效,具有治疗效果好、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提供了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体成型单侧与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侧组(n=40)与单侧组(n=40)。双侧组采取双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组采取单侧椎弓根穿刺。观察2组患者术中情况、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伤椎体中线高度和并发症及再骨折发生率。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及平均每椎骨水泥注入分别为(42.76±9.57)min、(16.24±3.42)次、(7.08±1.91)mL、(4.03±0.49)mL,均低于双侧组[(63.81±11.27)min、(27.63±6.07)次、(11.24±1.44)mL、(5.91±0.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单侧组与双侧组Cobb角[(11.83±1.52)°、(12.11±1.42)°,(12.24±1.67)°、(12.49±1.57)°]均较术前降低,伤椎体前缘高度[(24.11±1.28)、(22.46±0.81)mm,(24.12±1.29)、(22.51±0.83)mm]及伤椎体中线高度[(24.57±1.49)、(24.18±1.21)mm,(24.81±1.55)、(24.15±1.19)mm]均较术前升高(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Cobb角、伤椎体前缘高度及伤椎体中线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泄露率(5.00%)与双侧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发现单侧组再骨折率(2.50%)低于双侧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穿刺入路PKP治疗OVCF临床疗效相当,但实践中应尽量先行单侧穿刺入路PKP,操作简单且骨水泥用量少,再骨折率更低,若骨水泥分布不均手术难度较大时可进行双侧穿刺入路PKP。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严重交通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例严重交通伤致肢体毁损并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9 ~ 55岁,平均31.8岁.复合组织瓣类型及修复部位:桡动脉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头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上臂巨大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上肢毁损伤并颈、腋及侧胸腹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例,足部及小腿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修复下肢毁损伤并对侧足部及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5例.上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5 cm×10 cm~20 cm×30 cm,下肢复合组织瓣面积为10 cm×20 cm~30 cm×40 cm.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h,平均4.0h.结果 12例移植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皮瓣术后创面感染,经创缘负压封闭引流后愈合.术后12例患者全身状况良好,经13 ~ 25 d(平均21d)创面愈合,6个月后8例患者受区可有两点辨别觉,4例恢复部分粗略触觉.12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移植皮瓣颜色、质地良好,外形不臃肿.结论 毁损性弃用肢体复合组织瓣可彻底覆盖修复巨大创面,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牺牲局部、保护整体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