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杜川  董璇  陈铖  杨柳  王晓雯 《西部医学》2017,29(9):1268-1271
【摘要】目的 探讨244例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的流行病学、肾脏受累危险因素及早期预防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44例HSPN患儿(研究组)临床资料,记录其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年龄、季节分布、发病诱因);将同期入院就诊的210例非HSPN的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皮疹反复、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合并症状(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症状、血管性水肿等)、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及早期预防情况等差异,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结果 ①244例HSPN患儿男女性别比为2.2:1;发病年龄以5~10岁者居多(84.4%);春季发病率在四季中最高(52.5%);检出明确发病诱因151例(61.9%),其中因呼吸道感染致病者73例,占总人数的29.9%,其次为食物过敏(13.5%)、微生物感染(11.1%)和药物过敏(7.4%)。②两组患儿发病季节、合并关节症状、血管性水肿及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皮疹反复、未使用抗凝药物、未予以早期预防、WBC、消化道出血均为影响HSP患儿肾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HSPN以5~10岁的男性患儿居多,春季发病率较高,呼吸道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微生物感染等均可致病,年龄、皮疹反复、未使用抗凝药物、未予以早期预防、WBC、消化道出血等是影响HSP患儿肾脏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需临床医师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夏甜  苏可  陈铖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10):164-167
纤维样肾小球病(fibrillary glomerulopathy, FGP)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征为电镜下系膜和(或)肾小球基膜区可见随机排列的刚果红染色阴性、细长无分支的纤维结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学特征上与其他肾小球疾病类似,诊断主要依赖电镜下特殊纤维结构,较难与其他伴有有型结构沉积的肾小球疾病相鉴别,而且治疗手段有限,临床预后较差。近年来研究发现,DNAJB9可作为FGP的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对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均有重要的提示意义。本文旨在就FGP诊断与治疗方法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及最短潜伏期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湖北十堰市太和医院健康志愿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经颅磁刺激(TMS)治疗仪及肌电图仪进行检测。首先以左侧第一骨间背侧肌(FDI)皮质运动点为刺激靶点,分别调整“8”字型线圈放置方向[包括线圈手柄向后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PA)、手柄向前与Cz-外耳门连线垂直(AP)、手柄朝下与Cz-外耳门连线平行(LM)]及刺激强度,并确定各方向的静息运动阈值(rMT)基强度;随后分别按照PA、AP及LM方向放置TMS线圈,每20秒刺激1次,120%基强度,连续记录10 min MEP数据,最后对所测MEP数据进行组内重复测量信度分析。 结果 以PA、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明显高于以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P<0.05);不同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以PA、LM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MEP波幅[ICC=0.747,95%可信区间(0.296~0.942)]及最短潜伏期[ICC=0.757,95%可信区间(0.325~0.945)]的组内重测信度优于以AP方式放置线圈时所测数据。 结论 国产“8”字型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对MEP波幅及潜伏期稳定性具有影响作用,建议根据实验目的选择适合的磁刺激线圈放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醛固酮(Ald)灌注对大鼠肾小球损伤及依普利酮的干预作用。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Ald灌注组(A)、依普利酮治疗组(E)、空白对照组(C)3组,分别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A、E组均以1.5μg/h的浓度持续灌注Ald,E组以100 mg/(kg.d)依普利酮灌胃,C组由DMSO代替Ald,测定28 d内大鼠血压及蛋白尿,于第28天处死动物,测定血浆Ald水平,取肾脏观察病理改变。结果:A和E组血浆Ald水平均显著升高。A组血压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从第7天起均较同期C组增高(P<0.05),E组血压和UAER均较同期A组显著降低(P<0.05)。A组肾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增殖,系膜外基质轻度增宽,少数肾小球出现段性硬化;足突节段性融合,部分足细胞和系膜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E组病变较A组减轻。结论:血浆Ald水平持续增高有致肾小球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5.
褥疮是脊柱脊髓损伤后截瘫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治疗较困难,我科自1986年以来收治截瘫并发I~IV度褥疮69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Smad7表达变化,以及对其凋亡及增殖的影响。方法: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分别与终浓度为0(对照组)、10-6mol/L、10-7mol/L、10-8mol/L、10-9mol/LAngⅡ共培养24h。通过AnnexinV-FITC/PIKit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指数,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增殖性细胞核抗原(PCNA)和Smad7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Smad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随着AngⅡ浓度的增加,10-6mol/LAngⅡ组与对照组相比凋亡指数显著增加,分别为(27.06±1.14)%vs(3.09±0.73)%(P<0.001)。与对照组相比,Smad7的表达在含有AngⅡ组中均呈现出低表达水平,并在一定范围内随AngⅡ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受到抑制,并与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82,P<0.05)。结论:AngⅡ可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Smad7的表达,同时促进细胞凋亡,二者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对高糖诱导系膜细胞(MC)增殖及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MC分组:对照组(5 mmol/L D-葡萄糖),高糖组(30 mmol/L D-葡萄糖)和uPA组(30 mmol/L D-葡萄糖+不同浓度uPA).分别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情况;激光共聚焦观察α-SMA表达.结果:高糖刺激MC增殖率明显增加,uPA呈剂量依赖性的阻止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抑制MC增殖.高糖增加α-SMA表达,随着uPA浓度增加,核周α-SMA表达较高糖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uPA抑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和表型转化,对糖尿病肾小球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鼠嘌呤霉素肾病(PAN)模型中podocalyxin的表达,探讨其在蛋白尿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建立PAN模型,应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podocalyxin在肾脏的表达与分布.结果:①PAN 4 d组大鼠24 h尿蛋白量较对照组升高(P<o.01),PAN 7 d组达高峰(P<0.001),于28 d逐渐下降至正常.②透射电镜显示PAN 4 d组大鼠足突部分融合,PAN 7 d组大鼠足突广泛融合,PAN 28 d组大鼠足突形态有所恢复.③免疫荧光显示podocalyxin在肾小球表达,PAN 4 d组podocalyxin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0.05).PAN 7 d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AN 28 d组podocalyxin的表达明显高于PAN 7 d组(P<0.01),与蛋白尿产生明显相关.结论:大鼠PAN模型中,podocalyxin的表达减少可引起足突融合,并与蛋白尿产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足细胞即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是一种高度特异、终末分化、位于基底膜最外层的上皮细胞,与基底膜、肾小球内皮细胞共同构成肾小球滤过屏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胸腺肽α1对肠结核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96例肠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胸腺肽α1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治疗后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试验组临床疗效更好。结论:常规抗结核治疗联用胸腺肽α1能够显著改善肠结核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