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拉帕米对兔血管成形术后管壁增生的影响。方法用球囊拉伤动脉内膜加高脂饲养的方法建立兔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20只模型兔进行球囊血管扩张术。动物随机分为治疗组(n=10)和对照组(n=10)。治疗组动物于术前1周至术后4周接受维拉帕米(40mg·kg-1·d-1)治疗。术后4周处死动物,分离血管,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血管平滑肌中DNA含量。结果治疗组血管壁细胞增殖周期中增殖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维拉帕米能抑制球囊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增生反应  相似文献   
2.
对鞍山市气功科学研究会所属的主要气功师,进行练功前后的微循环观察,应用多部位彩色闭路电视微循环显微镜系列检查,同时录象记录,并用半导体点温计测试两侧甲襞、劳宫穴及印堂穴皮温,计共观察22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后24 h内使用两种不同剂量阿托代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患者1年中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1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4 h内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1与40 mg·d^-1,用药时间1年。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达标情况、住院期间及存活出院者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2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明显降低(P〈0.01),且40 mg·d^-1组在各时间段血脂达标情况优于10 mg·d^-1组(P〈0.05),住院及随访期间40 mg·d^-1组复发性心绞痛(AP)、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需做PTCA或CABG、因心肌缺血再住院的发生率均较10 mg·d^-1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CS患者应用10 mg·d^-1及40 mg·d^-1的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地调脂,40 mg·d^-1阿托伐他汀的调脂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现代囊外摘除术对眼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现代囊外摘除术后眼表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156例186眼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PHACO组,98例114眼)和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组,58例72眼)。术后1个月对干眼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眼表虎红染色等项目进行检查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间在症状、体征、干眼诊断性试验等各项指标评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CCE组评分明显高于PHACO组,ECCE组干眼症发病率(27.78%)也高于PHACO组(4.38%),其差别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在术后短期内更易对眼表功能造成影响,使泪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产生干眼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在复方樟柳碱治疗前后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浓度,探讨其变化规律。方法NAION患者39例,给予复方樟柳碱2mL颞浅动脉旁注射,共治疗21d,所有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三组(A组为治愈,B组为显效或有效,C组为无效),分别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1浓度。结果各组治疗前的血浆ET-1浓度,A、B组高于C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AC=4.67,P<0.05;t.BC=4.03,P<0.05)),而A、B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A.B=1.34,P>0.1)。各组治疗后的血浆ET-1浓度,其分布规律同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tAC=4.13,P<0.05;tBC=3.89,P<0.05;tAB=0.67,P>0.1);各组治疗后的血浆ET-1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A组、B组其治疗前后的浓度差别有显著性意义(FA=4.78,P<0.05;FB=4.32,P<0.05),C组治疗前后的浓度差别无显著性意义(FC=0.78,P>0.1)。结论复方樟柳碱对NAION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与血浆ET-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拉帕米能否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在再狭窄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取正常兔髂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及再狭窄髂动脉血管中膜组织进行平滑肌细胞培养,[3H] TdR参入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维拉帕米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通过电镜观察,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了解各组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维拉帕米诱导下,平滑肌细胞的变化具有凋亡的典型特征。血管成形术后,细胞增殖及凋亡系统均被激活,再狭窄组细胞增殖程度增加26%,细胞凋亡激活程度增加19%,二者比例失衡。结论维拉帕米能够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而平滑肌细胞凋亡的相对减少在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造影(CAG)临界病变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经选择性CAG提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150例15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150处病变中,软斑块98例(65.3%),硬斑块33例(22.0%);偏心斑块85例(56.7%),向心斑块46例(30.7%);4例检测结果正常.斑块面积平均狭窄率为(59.4±10.7)%.对IVUS示斑块面积狭窄大于70%的62例、小于70%的16例但有典型临床症状者,以及15例有斑块破裂或夹层者行进一步介入治疗.4例患者在IVUS检查过程中出现冠状动脉痉挛现象,经处理后不良反应立即消失.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出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 IVUS能进一步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并能指导临床治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在重睑手术时,术前定位一般采用探针或镊子顶起上睑皮肤形成重睑皱襞。因这种方法形成重睑时上睑皮肤支撑处仅为一点或两点,重睑形成不十分自然流畅,与术后比较有一定差异。有鉴于此,作者设计制作了一种重睑定位器,临床应用10余年来,使用方便,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 2 4只兔建立髂动脉再狭窄模型 ,随机分为对照组 8只 ,假手术组 8只和几丁质组 8只。几丁质组于再狭窄血管管周套上几丁质管 ,假手术组经上述同样手术过程但不放几丁质管。术后 4周观察各组兔髂动脉内膜面积 ,内膜 /中膜面积、厚度 ,3H TdR参入量。结果 ,管周应用几丁质能显著抑制再狭窄血管内膜增生 (P <0 0 0 1 ) ,提示管周局部应用几丁质可有效地预防再狭窄。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超声评价不稳定性血管斑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临床诊断血管病变的新诊断手段之一。它将超声探头置于血管腔内,可观察动脉管腔的大小、管壁的组成、形态结构、收缩和舒张的功能变化;还可对病变行定性分析与精确测量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