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特异性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预处理对离体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和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缺血再灌注组(IR)、二氮嗪预处理组(DIA)、5-羟葵酸拮抗二氮嗪组(5HD-DIA)。NOR组在平衡灌注20 min后续灌100 min,IR组在平衡20 min后续灌30 min,继后全心缺血40 min,复灌30 min。DIA组在缺血前给予含二氮嗪50 μmol/L的K-H液10 min后,全心缺血40 min,复灌30 min。5HD-DIA组在二氮嗪预处理之前先给予含5-羟葵酸100 μmol/L K-H液10 min,其余同二氮嗪预处理组。分别于平衡末、缺血前及再灌注末取心肌并分离、制备线粒体,测定各组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呼吸酶活性。结果: 再灌注末DIA组的线粒体呼吸功能(呼吸控制率、磷氧比、3态呼吸速率)和呼吸酶活性(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细胞色素C 氧化酶)明显优于IR组和5HD-DIA组(P<0.05)但次于NOR组(P<0.01);而IR组和5HD-DI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线粒体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预处理能够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线粒体,其机制与保护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链的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国产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在国人中的临床药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成人患者3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Ⅲ级,单次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麻醉.观察心率、血压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的变化,当每串刺激的第一个肌颤抽(T1)达到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的情况.记录拇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抑制时程和恢复过程,术后24h测定肝肾功能.肌肉松弛效应观察指标包括:T4/T1抑制和恢复25%、75%、100%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抑制达到100%时,完成气管插管,插管条件达到1级28例(93.3%),2级2例(6.7%).所有患者无皮肤潮红和支气管痉挛的表现.麻醉诱导后心率,血压比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肝、肾功能与术前比较无差异.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为(4.46±0.91)min,25%恢复时间为(42.02±6.73)min,100%恢复时间为(64.69±9.47)min,25%~75%恢复指数为(11.59±3.11)min.结论:麻诱导时用3倍ED95(95%有效药物剂量)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可提供满意的插管状态;对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肌松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在老年抑郁症患者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57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麻醉组(P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组(KP组).KP组每次ECT麻醉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0.3 mg/kg,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  相似文献   
4.
背景 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eus,RSE)发病机制不明,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大量研究发现氯胺酮对RSE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 综述RSE发病机制、氯胺酮用于治疗RSE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副作用的防止策略,为氯胺酮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内容 RSE的发病机制主要与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受体的变化、谷氨酸(glutamine,Glu)过量释放等有关.氯胺酮复合用药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RSE发作.趋向 氯胺酮复合用药早期介入RSE的治疗可能改善其结局,其远期应用前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胺酮联合丙泊酚麻醉对抑郁症患者电休克(ECT)疗效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纳入2014年6~7月在我院首次接受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患者127例,男44例,女83例,年龄18~65岁,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63)和对照组(C组,n=64)。麻醉诱导时K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氯胺酮0.3mg/kg;C组静脉注射丙泊酚1.5mg/kg、生理盐水[体重(kg)×0.3÷10]ml。记录MECT期间患者生命体征、抽搐发作时间(SD)、抽搐能量指数(SEI)、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相关不良反应。于首次MECT前24h、每次MECT后24h采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分(HDRS)评价疗效,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MMSE)评价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MECT中生命体征平稳,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恢复期恶心呕吐、幻觉、头痛或肌肉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组MECT治疗后有效率和缓解率分别为90.5%和81.0%,明显高于C组的75.0%和65.6%;K组达到有效及缓解标准需要进行的MECT次数明显少于C组,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3.2%)明显低于C组(14.1%)(P0.05)。结论氯胺酮0.3mg/kg联合丙泊酚麻醉用于MECT治疗,可缩短MECT起效时间,改善疗效,减轻认知功能障碍,反复静脉注射小剂量氯胺酮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探讨心脏病人接受全身麻醉下的非心脏手术后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内使用新斯的明拮抗维库溴铵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18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制定的分级标准ASAⅡ~Ⅲ级、年龄19~65岁、既往合并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手术结束进入PACU后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在麻醉恢复期不使用任何肌松拮抗药待患者自然苏醒;新斯的明单次给药组(N组)当4次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TOF)恢复达25%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40 μg/kg和阿托品20 μg/kg;新斯的明分次给药组(M组)分别于TOF值达25%及75%时,静脉注射新斯的明20 μg/kg及阿托品10 μg/kg。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分别记录3组从TOF值25%到90%时的拔管时间和Aldrete评分达到9分送出PACU的时间及该期间的低血压、高血压、心律紊乱、动脉血气分析、再插管情况、恶心呕吐及谵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N组及M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各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心脏病人行非心脏手术在PACU合理应用肌松拮抗剂能促进肌肉收缩功能恢复,缩短全麻患者拔管时间,无不良事件发生,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刘小男  杨晓秋  陈其彬  宋云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7):1031-1031,1099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对晚期肿瘤患者肺部感染及癌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痰热清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滴,阿莫西林舒巴坦钠3.0g每日2次静滴;对照组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3.0g每日2次静滴.两组均使用吗啡镇痛.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疼痛数字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抗炎及镇痛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 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治疗晚期肿瘤患者肺部感染临床疗效确切,并可增强癌性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二氮嗪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PTP)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4组(n=18),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再灌注模型,K-H液平衡灌注20 min后,对照组(C组)持续灌注K-H液100 min不停搏;缺血再灌注组(IR组)持续灌注K-H液30 min;二氮嗪预处理组(D组)依次灌注K-H液15 min、二氮嗪50 μmol/L 10 min和K-H液5 min;5-羟葵酸组(5-HD组)依次灌注5-HD 100 μmol/L 10 min、K-H液5min、二氮嗪50 μmol/L 10 min和K-H液5 min.除C组外其余组于平衡后30 min灌注4℃ St.Thomas停搏液,全心停搏40 min,再灌注30 min.各组于平衡末、缺血前即刻及再灌注末随机取6个心脏测定心肌线粒体PTP半开放时间(T1/2)和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与平衡末、缺血前即刻相比,各组再灌注末心肌线粒体PTP T1/2缩短,膜电位降低(P《<0.05或0.01);与C组比较,其余组心肌线粒体PTP T1/2缩短,膜电位降低(P<0.01);与IR组比较,D组心肌线粒体PTP T1/2延长,膜电位升高(P<0.01),5-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5-HD组心肌线粒体PTP T1/2缩短,膜电位降低(P<0.05).结论 二氮嗪50 μmol/L预处理可减少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线粒体PTP开放,减少线粒体膜电位的丢失,维持心肌线粒体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Remifentanil)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行介入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患合并高血压分为对照组(C组)与高血压组(H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均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1.5~2mg/kg、瑞芬太尼1μg/kg、维库溴铵0.1mg/kg.麻醉维持:丙泊酚3~5mg/(kg·h),瑞芬太尼0.2~0.4μg/(kg·min),吸入异氟醚0.8%~1.2%,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6mg/kg维持肌松.需要控制性低血压时,加快瑞芬太尼的泵注至0.8μg/(kg·min).有创动脉压监测,记录入室时、诱导后、插管时、颅内动脉瘤栓塞前、栓塞后、拔管时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数据.结果:麻醉诱导后2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较基础值明显降低(P<0.05),C组在手术期间血压、心率均稳定,而H组的血压常于栓塞前开始升高,需用硝普钠降压且术中血压升高的发生率高于N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对于颅内动脉瘤未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安全有效,但是对于颅内动脉瘤合并高血压患者行控制性降压在应用瑞芬太尼的同时需其他药物的辅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