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法是中医特色治法之一,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完善和成熟。从金元时期三化汤及三一承气汤的提出,到后世医家的继承和发挥,至现代中风病诊疗规范中星蒌承气汤的推广应用,应用下法治疗中风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对下法治疗中风病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进行梳理,有助于加深对下法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下法在中风病治疗中的灵活运用,切实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与初级运动区(M1)之间脑功能连接度(FC)的变化,探究中风偏瘫后针刺脑效应机制和位点,为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为轻中度组(50~99分)18例、重度组(0~49分)8例,进行临床量表评价及fMRI扫描。选取双侧PMd、PMv、M1为种子点,比较这15对种子点对间FC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全组在针刺态下健侧PMd-病灶侧M1、双侧PMv、PMd间FC高于静息态(P<0.05)。2组内,针刺态下轻中度组健侧PMd-病灶侧M1、病灶侧PMd-M1、双侧M1间FC高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下重度组病灶侧PMv-M1间FC低于静息态(P<0.05)。在静息态,重度组病灶侧PMv-健侧M1、病灶侧PMv-M1间FC高于轻中度组(P<0.05)。在重度组中,静息态时FMA与健侧P...  相似文献   
3.
巨刺为传统刺法之一,其左右交叉取穴的治疗理念与人体解剖中神经传导束的交叉走形、左右联通的特点符合,常用于中风病患者的治疗。临床实践中发现巨刺可促进中风病人康复。由于神经交叉支配的特性,脑卒中后患侧多在颅内病灶对侧。“左右分治”正是基于中风病后偏身障碍的性质,以病发于左、右侧为辨证论治要点的特色理论,与巨刺的治疗机制相符。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神经解剖生理病理角度探讨巨刺法在中风患者中是如何通过左右分治来实现对于患侧疾病的治疗,进一步阐释巨刺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DTI技术,运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方法探寻单侧运动通路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双侧脑白质纤维束变化特征。方法 纳入病程在1.5月以内、病灶位于右侧基底节和(或)放射冠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为观察组,并纳入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2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结构MRI扫描,应用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AFQ)得出大脑主要18条纤维束的平均FA值及100个节段的FA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侧(右侧)皮质脊髓束、健侧丘脑放射束、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的平均FA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侧皮质脊髓束全段,健侧皮质脊髓束、患侧丘脑放射束、健侧丘脑放射束、患侧扣带束扣带回、健侧扣带束扣带回、患侧下额枕束、健侧下额枕束、健侧钩束、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的部分节段FA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单侧运动通路损伤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具有双侧性、广泛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热腑实证与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患者分为痰热腑实证组(71例)和非痰热腑实证组(89例),对患者进行中风病类诊断评分、证候要素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并检测血清HCY、LP(a)、TG、IL-6水平。对比两组患者临床量表评分、理化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评分与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痰热腑实证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NIHSS评分、证候要素内火、痰湿以及血瘀评分、血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痰热腑实证组(P<0.05);在所有患者中,LP(a)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内火评分呈正相关(P<0.05),IL-6水平与中风病类诊断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内风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醛固酮(aldosterone,ALD)水平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11月东直门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2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中风病证候要素及卒中相关量表评价,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PRA、AngⅡ、ALD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证候要素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中风病急性期患者血浆ALD水平与内风证、痰湿证均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000、0.048,P0.05),PRA、AngⅡ、AL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未见明显相关。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血浆ALD水平越高,内风证和痰湿证表现越明显;血浆PRA、AngⅡ、ALD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监测中风病患者病情、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储留的取穴规律。方法 检索电子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尿储留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 Excel 表格建立数据库,并进行频次统计,运用Python3对提取穴位处方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通过FP-Tree算法进行腧穴关联分析。结果 1)共纳入 96首针刺处方,涉及腧穴112个,总频次为705次,使用频次较高的腧穴依次为中极、关元、三阴交、膀胱俞、水道等。2)最常用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最常用的特定穴有交会穴、募穴、五输穴,最常取的为胸腹部穴位。3)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前5组的关联腧穴有次髎-下髎,次髎-中髎,三阴交-关元、阴陵泉, 三阴交-中极、阴陵泉,三阴交-阴陵泉。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5组聚类群。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储留取穴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腧穴配伍包括俞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为临床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储留的取穴、配穴提供依据,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功能网络的拓扑属性改变,探究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中枢效应机制。[方法]纳入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20例匹配的健康受试者,患者在针刺疗程前后分别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全脑体素水平的度中心度(DC)分析方法和基于图论理论的大尺度脑功能网络分析方法,对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与健康受试者、患者针刺前后拓扑指标的变化特点。[结果]与健康受试者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DC降低的脑区有左侧辅助运动区、边缘叶、额回内侧面、左侧扣带回中部,无DC升高脑区,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明显下降,最短路径、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呈下降趋势。与针刺前相比,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后的聚类系数、局部效率、小世界指数、全局效率有升高趋势。[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无先兆偏头痛患者下降的聚类系数和局部效率等拓扑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形神同调"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中风病乃"形神共病"之疾患,治疗需"形""神"兼顾而并调。针刺可通过激发调控经络腧穴之气以平衡阴阳,调神全形,是"形神同调"法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手段。手足十二针为王乐亭先生治疗中风病的代表针灸处方,诸穴相配,既能调节脏腑经络、筋脉肌骨,通调脏腑、和畅气血以治形,又着眼于整体阴阳的和调及精神情志的畅达,燮理阴阳、怡养精神以全神,发挥"形神同调"之功,可促进中风病的恢复,其潜在效应机制可能与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及调控神经递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