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利用颈丛运动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的可行性,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形态学资料。②方法应用显微解剖方法解剖观察了30例成人尸体标本颈丛运动支的分支分布形式及其可供游离的长度和直径等。③结果颈2,颈3及颈4脊神经前支均发出运动支支配肩胛提肌及斜角肌群。其中尤以颈3及颈4脊神经发出的肩胛提肌支较为粗大且恒定。其长度分别为27.58±6.99mm和33.74±6.50mm,直径分别为0.97±0.35mm和1.16±0.45mm,平均截面积为0.20mm,所含神经纤维平均为850条。④结论颈丛部分运动支具备足够的长度和直经,用其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潍坊地区乡村汉族青少年皮下脂肪厚度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了解山东省潍坊市乡村汉族青少年皮下脂肪发育现状及规律。②方法 对山东省潍坊市1 2 37名 (男 6 33名 ,女 6 0 4名 ) 7~ 1 9岁乡村汉族学生的身高、体质量以及肱三头肌位、肩胛下角位、髂前上棘位和腓肠肌位皮褶厚度进行了测量分析。③结果 皮褶厚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女生皮褶厚度大于男生。在 1 8岁年龄组男、女生肱三头肌、肩胛下角、髂前上棘位皮褶厚度达到高峰 ;男、女生腓肠肌位皮褶厚度分别在 1 6岁和 1 5岁达到高峰。除腓肠肌位皮褶厚度外 ,其他部位皮褶厚度从 8岁开始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t=2 .791~ 9.4 86 ,P <0 .0 5、0 .0 1 )。④结论 皮褶厚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皮褶厚度与儿童青少年的心身发育阶段及青春期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人群的体型特征。方法应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青岛市某区政府机关汉族人群1 241人(男625人,女616人)的体型特征进行测量评价,并对健康状况、性别、年龄进行分组比较。结果男、女性高血压病人体型值分别为6.3-4.5-1.4、8.0-3.9-1.3,高脂血症病人体型值分别为6.3-4.5-1.5、7.7-3.4-1.7,糖尿病病人体型值分别为6.6-4.7-1.4、8.5-4.3-0.7。各疾病组各因子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3~7.63,P<0.05)。结论慢性代谢性疾病病人具有较高的内因子值和中因子值,属于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  相似文献   
4.
山东潍坊市汉族城乡学生身体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利新  朱钦 《解剖学杂志》2004,27(6):681-684,F002
目的 :探讨山东汉族儿童青少年身体体成分现状及变化规律。方法 :对山东省潍坊市城乡汉族学生进行了体格测量 ,并计算出体脂率、总体脂量和瘦体重等身体体成分 ;通过逐步回归对瘦体重及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 :身体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体成分在大多数年龄组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城乡男女生瘦体重与体重、肱三头肌和肩胛下位皮褶厚度之和、身高及上臂围存在回归关系 (F =1 82 90 .0~ 5 81 1 4.5 ,P <0 .0 0 1 )。结论 :瘦体重和皮褶厚度是评价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和诊断肥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体解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应用Microsoft Power-Point、Macromedia Authorware等多媒体软件和技术,对人体解剖学课程进行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结果制作完成了人体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医学主干课程中、英文两个版本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师生的好评。结论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多种优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聪  金利新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8):2092-2093
目的 研究腰椎不稳患者椎旁肌肌梭组织学和形态学的改变,探讨其在腰椎不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腰椎不稳的预防以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正常组织取自经甲醛固定的尸体标本,于腰椎区锐性分离并切取椎旁肌组织;所有组织行常规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镜下观察肌梭组织形态,并计数其免疫组化阳性反映.结果 腰椎不稳组肌梭形态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肌梭体积增大、囊腔扩大及肌梭纤维结缔组织囊增厚;多个肌梭聚群存在;梭内肌纤维减少或被肉芽组织替代.两组之间肌梭密度无显著性差异(q =0.112、0.597,P>0.05);镜下观察见,两组肌梭中均有NT-3的阳性表达,但腰椎不稳组较对照组染色强度低,差异有显著意义(q =3.507 ~23.663,P<0.01);对照组中,核袋纤维对MY-32呈阳性反映,而腰椎不稳组,核袋纤维对MY-32染色强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q =3.509 ~23.673,P<0.01).结论 腰旁肌肌梭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与腰椎不稳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感觉障碍对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只Wistar大鼠感觉障碍侧膝关节软骨组织(模型组)与正常侧膝关节软骨组织(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骨桥蛋白(OPN)的表达,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模型组IL-1β、OPN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36.23~77.35,P〈0.01)。结论感觉障碍可引起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高危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月STEMI行冠状动脉诊疗手术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76例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前降支罪犯血管STEMI患者,另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无心肌梗死的前降支病变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影像学资料等方面的观察与总结,分析STEMI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STEMI组患者心肌桥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4.21%vs 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危险因素分析可知男性、LDL-C升高与心肌桥均可作为STEMI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STEMI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肌桥检出率,并且前降支心肌桥可作为STEMI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应重视STEMI患者心肌桥的检出,提高对心肌桥STEMI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警惕。  相似文献   
9.
【立论依据】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经典的OA动物模型是以膝关节直接损伤为前提,研究多局限于疾病的某一阶段及单一组织,对疾病的进展及关节各组织间的变化规律缺乏完整的认识。设计更接近临床OA发病过程的动物模型并综合观察,对系统认识OA的演变从而更有效的防治、避免“脚痛医脚”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思路】 资料显示,本体感觉功能重建可以改善OA的病情,提示感觉障碍与OA 存在某种联系。可以设想,反射弧传入受阻会引起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及肌力改变,关节静止及运动过程处于非生理状态,可造成关节软骨应力平衡失调,引发关节一系列改变。观察这些改变的先后顺序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存在的内部联系有助于对OA发病过程的全面认识。 【实验内容】 实验组选择性切断大鼠右侧L3、L4脊神经后根,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手术。于术后2、6和10周取大鼠膝关节液并处死,取右侧完整膝关节,分离关节囊及韧带、半月板、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髌骨,制作组织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骨组织学改变及特点;免疫组化染色对各组织IL-1β、TNF-α、MMP-1的表达进行观察分析。观察不同时期膝关节各构件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材料】 10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石蜡切片机,显微镜,相关试剂,图像分析系统。 【可行性】 预试验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实验组大鼠关节软骨依次出现表面粗糙、细胞排列紊乱、潮线复制、漂移和中断;透明软骨层变薄、钙化层逐渐增厚(P<0.05)甚至骨化;软骨下骨板厚度及骨小梁体积分数早期显著降低,后逐渐恢复并呈增大趋势(P<0.01); TNF-α、MMP-1阳性细胞见于关节软骨中层,随时间推移,表达呈递增趋势(P<0.01);软骨下骨未见典型TNF-α、MMP-1阳性细胞。显示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可能存在不同的变化机制。 【创新性】 创建非关节构件直接损伤OA动物模型,避免创伤性骨关节炎嫌疑;在时间和空间上全面认识OA发病及进展,更好地认识OA进程的关键靶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健  金利新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586-3587
目的:比较三维多回波数据联合序列(3D-DEDIC-T2)以及二维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像序列(2D-FSE-PD)对膝关节软骨的成像质量。方法40例健康志愿者和20例患者在1.5T MR上行3D-DEDIC-T2和2D-FSE-PD序列成像。比较两序列软骨信噪比(SNR)、损伤诊断符合率。结果2D-FSE-PD序列与3D-DEDIC-T2软骨信噪比(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2D-FSE-PD序列相比,3D-DEDIC-T2序列能更好地显示膝关节软骨结构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