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热变性对外周血细胞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中的影响,从而提高流式-荧光原位杂交(Flow-FISH)技术的应用.方法 收集5例非骨髓造血干细胞疾病患者肝素抗凝外周血标本,以CD45-Alexa Fluor(R)647标记细胞表面抗原,高温变性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热变性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变化.结果 热变性后,外周血粒细胞的侧向散射光明显缩小;单核细胞不易通过散射光被区分和设门.所有细胞CD45表达强度均减弱,以淋巴细胞为著;通过侧向散射光和CD45设门虽能大致区分各群细胞,但不及未热变性细胞清晰.结论 热变性后,外周血细胞在流式细胞术中的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均发生了变化,按照常规FSC/SSC和CD45/SSC方法设门进行细胞亚群分析的结果不精确,利用系列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大小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的各个环节如何影响STER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治疗的31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31例上消化道SMTs中,29例(93.5%)完成肿瘤切除,失败的2例均为胃部肿瘤。完成切除的29例患者食管与胃黏膜下肿瘤隧道建立时间分别为(13.76±9.70) min、(32.00±27.35) min, P=0.045;黏膜层与固有肌层SMTs的肿瘤切除时间分别为(17.50±9.06) min、(36.24±15.68) min, P=0.004;肿瘤最大径<2.0 cm与≥2.0 cm的SMTs切除时间分别为(25.78±12.13) min、(39.73±19.23) min, P=0.023。31例STER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共6例(19.4%),均为胃部肿瘤,肿瘤均来源于固有肌层。结论 上消化道SMTs的部位、来源层次及肿瘤大小可影响STER的不同手术阶段耗用时间,亦是影响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现状,为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的实施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近2007~2011年的疟疾疫情,采用分层随机不等比例抽样法确定调查点,按照《云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暨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专项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2011年抽查县疟疾发病率为4.02/万,其中输入病例占88.12%,间日疟占74.00%,恶性疟占26.00%。发病率超过1/万以上的县有瑞丽市、陇川县和腾冲县;调查县(市)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率为92.30%,病例确诊率为100.00%,病人规范治疗率为100.00%,病例个案调查率为99.04%,疟疾疫点处置率为100.00%,疫点室内滞留喷洒率为96.30%。发热病人48h内求诊比例为84.92%,疟疾病例确诊后24h内网络直报率为100.00%,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6%;居民长效蚊帐拥有率20.73%,药浸蚊帐拥有率36.35%,至少拥有一顶长效蚊帐/药浸蚊帐的家庭比例为86.88%,调查前一夜睡在长效蚊帐/药浸蚊帐内的目标人群比例为53.01%,重点人群(孕妇)使用长效蚊帐比例为54.55%,目标人群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7.56%;能开展疟原虫镜检的医疗机构数比例为100.00%,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培训率为78.87%,疟防人员、临床医生、村医疟疾防治培训率分别为86.43%、31.77%和96.57%。结论云南省疟疾流行区防治力度的加强和防治能力的提高使全省疟疾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中的急重症疾病,病因多样,空肠憩室是其中的少见原因之一,诊断相对困难,临床上主要检查手段可选用消化道钡餐、小肠插管气钡双重造影、小肠镜、胶囊内镜、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另外腹部增强CT在诊断中也具有重要价值。我科于2018年2月诊断1例因空肠巨大憩室致消化道大出血病例,运用多种检查手段确诊,并予以外科手术治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浅胃食管交界腺癌(AEG)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评估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预测浸润深度的意义。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5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57例表浅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8~76岁,平均(63.0±6.8)岁;男49例,女8例。肿瘤直径为3.0~40.0 mm,平均(16.6±10.1) mm。黏膜内癌28例,黏膜下癌29例。两组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型、Siewert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直径( P=0.02)和内镜分型( 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镜分型为黏膜下层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41),凹陷型表浅AEG发生黏膜下层浸润的风险是隆起型或平坦型的3.244倍(95%可信区间1.050~10.023)。结论 表浅AEG的内镜分型对浸润深度的判断有一定意义。对于内镜分型以凹陷为主型的表浅AEG,特别是0-Ⅲ型,多有黏膜下层的浸润,其发生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不建议行内镜下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urantide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肝功能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维生素D3(VD3)及高脂饮食的方法复制Wistar大鼠AS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S模型组、阳性药组和uran-tide组。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和肝脏的病理学变化;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中尾加压素Ⅱ(UII)及其受体GPR1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S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乳酸脱氢酶(LDH)、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urantide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P 0.05);各组血清中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球蛋白(GLB)和白蛋白(ALB)水平均无显著变化。Urantide可延缓AS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修复肝细胞损伤。AS组大鼠肝脏中UII和GPR14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 0.05);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urantide治疗组大鼠肝脏中UII和GPR1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AS模型组显著降低(P 0.05)。结论:Urantide可明显减轻AS大鼠肝脂肪变性所引起的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RUNX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9期)、EMbase、MEDLINE(Ovid)、CNKI、VIP、WanFang Data和CBM,查找国内外公开发表的RUNX3表达与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特征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0月1日。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804例,其中结直肠癌病例521例,对照3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低于癌旁正常组织[OR=0.05,95%CI(0.03,0.08),P<0.000 01];高中分化组结直肠癌的RUNX3表达高于低分化组结直肠癌[OR=4.77,95%CI(2.88,7.90),P<0.000 01];浸润深度T1~T2期结直肠癌的RUNX3表达高于T3~T4期结直肠癌[OR=8.13,95%CI(4.15,15.92),P<0.000 01];伴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RUNX3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OR=0.23,95%CI(0.14,0.36),P<0.000 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部位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RUNX3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及其不同临床特征有显著相关性。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曲昔派特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曲昔派特(100mg/次,tid,餐后服用),对照组用迪乐(110mg/次,qid,餐前及睡前服用),2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周评估2组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改善率。[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0.0%,高于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内镜下黏膜病变缓解率为75.0%,与对照组(6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昔派特对缓解慢性胃炎主要临床症状的疗效优于迪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感染率有无增加,及合并HBV感染MM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以363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期11 227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比较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M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OS。  结果  化疗前16例(4.4%)MM患者HBsAg阳性,高于同期健康体检者(2.4%,P=0.015)。HBsAg阳性与HBsAg阴性MM患者相比,两组MM患者的总生存期无显著差别。2例接受含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化疗后出现肝功异常和HBV再激活,应用抗乙肝药物可以抑制其HBV复制。  结论  MM患者具有较体检人群高的HBV感染率,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HBsAg阳性患者的HBV复制并予以抗乙肝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常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大面积黏膜病变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5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或ESTD的早期食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初步预测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50例患者纳入研究,成功实施53次手术,其中ESD组6例,ESTD组47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9±6.8)岁,平均手术时间(83.57±32.33) min,平均剥离面积(14.82±3.18) cm2,平均剥离速度为(17.67±3.12) mm2/ min。整块切除率为94.34%,治愈性切除率为84.90% 。术中出血1例,穿孔1例。术后有45例(84.9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13例(24.53%)患者发生食管狭窄,手术时间〔比值比(OR)为1.040,95%可信区间(CI)为1.007~1.075)及病变环周程度(OR为9.972,95%CI为1.221~81.416)与其发生相关。8例(15.09%)患者有术后切缘残留,病变面积(OR为1.145,95%CI为1.013~1.294)是影响其发生的唯一危险因素。结论 ESD及ESTD治疗早期食管病变安全、有效,整块切除率高,出血、穿孔等发生率低,但其治疗大面积食管病变时,易发生食管狭窄、切缘残留等严重并发症,需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