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分析南充市自发性脑出血(sICH)发病与气温的相关性及滞后关系。 方法收集南充市全市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ICH患者病例资料及同期气温数据,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确定最佳温度指标,将其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其与sICH日发病风险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分层分析各温度节点在性别及年龄组别的滞后-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共收集sICH患者资料13 952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揭示sICH日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呈非线性负相关(r=-0.324,P<0.05)。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极低温和低温当天sICH的相对危险度为1.68(1.35~2.08)及1.47(1.24~1.72),危害效应最大,其随着滞后天数增加而减弱,极低温滞后1~2 d,低温持续滞后1~10 d。低龄组(18~60岁)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2 d,高龄组(>60岁)在极低温下滞后10 d,低温下滞后24 d。不同性别组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效应趋势一致,随滞后天数增加风险下降。 结论低温增加sICH发病风险,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具有滞后效应,老年人对低温反应更加滞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21例,根据术前CTA、DSA数据三维重建动脉瘤模型,采用ANSYS软件计算动脉瘤破裂点和瘤囊处血流动力相关参数[壁剪切应力(WSS)、切应力震荡指数(OSI)]。结果 动脉瘤破裂点WSS[(0.215±0.047)Pa]明显低于瘤囊WSS[(0.464±0.148)Pa;P<0.001]。动脉瘤破裂点OSI[(0.035±0.024)]与瘤囊OSI[(0.030±0.016)]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动脉瘤形态出现规律的变化,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形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即动脉瘤两侧壁的形态变化相对较小,动脉瘤破裂点处形态变化明显。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点较动脉瘤囊WSS更低而形态变化更大,颅内动脉瘤破裂与WSS呈负相关,而与形态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模型小鼠神经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60只12月龄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10只)与TBI模型组(50只),根据模型构建时间将TBI模型小鼠分组为,模型1d组、3d组、7d组、14d组和28d组,共5个亚组,每组10只。实验第29天分别开展神经功能评分,跳台测试。测完后处死取材,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炎性细胞因子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时期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加,在第7天达到峰值后降低。然而,各个时期,模型组小鼠跳台错误潜伏期低于对照组,跳台错误次数高于对照组,且没有明显变化。此外,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各个阶段离子化钙结合适配分子1(IBA1)、趋化因子C-X3-C基元配体1(CX3CL1)、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磷酸化核因子(p-NF)-κB表达明显增加,在第7天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降低。与此同时,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先升高达到峰值,随后开始降低。然而,与对照组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ircTRIM33-12通过miR-191/DAB2轴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RT-qPCR法检测circTRIM33-12、miR-191和DAB2在脑胶质瘤细胞CHG-5和人正常脑胶质上皮细胞HEB中的表达。将培养的CHG-5细胞进行分组:siRNA NC组、circTRIM33-12 siRNA组、DAB2 siRNA组;mimics NC组、miR-191 mimics组;circTRIM33-12 WT+mimics NC组、circTRIM33-12 WT+miR-191 mimics组、circTRIM33-12 MUT+mimics NC组、circTRIM33-12 MUT+miR-191 mimics组;inhibitor NC组、miR-191 inhibitor组;pcDNA+mimics NC组、pcDNA-TRIM33-12+mimics NC组、pcDNA+miR-191 mimics组、pcDNA-TRIM33-12+miR-191 mimics组;DAB2 WT+mimics NC组、DA...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血清PCT、HMGB-1、ficolin-3与颅脑外伤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01—2021-01诊治的86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CS评分将颅脑外伤患者分为A、B、C 3组,再根据术后72 h有无发生颅内感染分为颅内感染组(n=22)与非颅内感染组(n=64)。结果 C组的PCT、HMGB-1均高于A、B组,而ficolin-3低于A、B组(P<0.05)。Spearman相关性显示,颅脑外伤患者神经损伤程度与PCT、HMGB-1、呈正相关(r=—0.456、0.362,P<0.05);与ficolin-3呈负相关(r=—0.386,P<0.05)。颅内感染组的PCT、HMGB-1高于非颅内感染组,而ficolin-3低于非颅内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HMGB-1、ficolin-3预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AUC值分别为0.987、0.996、0.712 (P<0.05)。结论 实时监测PCT、HMGB-1、ficolin-3表达量能为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