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在押女性毒品犯人格的基本特征、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252名在押女性毒品犯为被试,对CPI的测验数据进行t检验、Z检验和F检验。结果 ①女性毒品犯不仅与常模团体相比较具有显著特征.而且与男性毒品犯相比较也存在特殊性;②女性毒品犯在4种人格类型上的分布不平衡.较多地在Delta型;③民族、地域、年龄及关押时间对女性毒品犯的人格特征的变异均有一定影响.但减刑次数未见反映出被试人格积极改变的效果。结论 女性毒品犯广泛而明显的消极性人格特征,并与民族、地域、年龄及关押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2.
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少年犯罪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 ,我国少年犯罪人数急剧上升 ,犯罪性质越来越恶劣 ,犯罪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 。一般地说 ,少年犯罪不单纯是偶然因素导致犯罪 ,除了有社会环境引诱的原因外 ,也应重视引发少年犯罪的内在的人格因素。我国已有不少有关罪犯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2 - 8] ,但结果不一致 ,研究样本的年龄多限于 16岁以上。而实际上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倾向 ,少管所关押着一些 12~ 15岁的少年犯。对于这一部分犯罪孩子的人格特征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本研究将在这方面提供一些调查资料 ,…  相似文献   
3.
毒品依赖性研究: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模式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毒品依赖行为的研究成为药物依赖性研究领域内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30余年的探索和积累,已经形成两种基本的研究模式一心理学研究取向和神经生物学研究取向,并针对毒品依赖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复吸等问题在各自领域内获得了相当广泛而深入的认识。近年来,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某一种模式都不足以从整体上充分理解依赖行为的性质和规律,因而提出对毒品依赖行为的认知功能及其脑机制以及社会一心理等因素开展整合性研究的思路,但对如何实现这种整合,采用何种途径和方法等问题,仍然是不清楚的。本文基于对这两种研究取向的简要回顾和评价,提出未来研究的参考性构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大学生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特性。方法:用自编调查问卷,要求志愿参加测评的某师范类362名使用网络即时聊天工具的大学生,在5点量表上评定网络信息对其人际知觉和选择的影响程度。结果:①年龄、网名及个人说明最为影响早期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4.39±1.94),(3.71±1.92),(3.67±1.97)]高于影响力最低的血型、级别和业务[分别为(1.23±0.80),(1.40±0.95),(1.41±0.89),均P0.01];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及他人信息的真实性有较高的评估,在所有项目上自我表征真实率达到78.2%~97.2%,对他人信息真实度评价范围为2.05~2.91;③礼貌差、言语激烈怪异和聊天内容无聊最为影响人际选择,其影响程度[分别为(1.33±0.72),(1.41±0.71),(1.50±0.80)]强于影响力最弱的无见面机会、打字速度慢和聊天主动性差[分别为(4.47±0.94),(3.13±1.12),(2.32±1.05),均P0.01]。结论:网络即时聊天情境中早期人际知觉与选择性是基于使用者对各类信息的选择、认可及推测的,它对未来网络人际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