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制备抗环丙沙星(CIP)的特异性抗体,以ELISA方法对其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研制CIP快速检测试剂盒打基础。方法:以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为载体合成免疫原CIP-cBSA,免疫新西兰长耳白兔和BALB/c小鼠,同时以天然、阳离子化鸡卵清白蛋白(nOVA、cOVA)为载体合成包被原CIP-nOVA、CIP-cOVA进行抗血清的筛选,以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抗血清的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本试验获得7种抗血清,其中2种高特异性CIP抗血清,IC50达1μg/L,效价分别为4000和2000(以A450值为1.0时的抗血清稀释倍数表示),两种抗血清与恩诺沙星(ENR)、诺氟沙星(NOR)、氧氟沙星(OFL)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与青霉素(PEN)、卡那霉素(KAN)和庆大霉素(QEN)无交叉。结论:可满足目前中国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的需要,为研究组织中CIP残留及开发CIP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黄曲霉毒素B_1模拟抗原表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随机肽库中筛选黄曲霉毒素B1模拟抗原表位,以建立无需黄曲霉毒素B1偶联抗原的免疫学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从随机七肽库中进行生物亲和淘选,ELISA鉴定阳性克隆,通过DNA测序对每个阳性克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通过4轮结合/扩增循环,获得了能与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结合的肽,采用间接竞争ELISA,筛选到了4株能抑制黄曲霉毒素B1的阳性克隆子,经DNA测序得到HXXDPXH共有序列,其中X为任意氨基酸。以其中P10噬菌体阳性克隆建立竞争ELISA方法,线性范围为500~2000pg/ml,检测下限为50pg/ml。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到了黄曲霉毒素B1模拟抗原表位,并以其代替黄曲霉毒素B1偶联抗原建立了免疫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用乙二胺(ethanediamine,EDA)化牛血清白蛋白(BSA)为载体合成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免疫原已制备了高特异性抗体(IC50达1 ng/ml)的基础上,尝试延长间隔臂长度,以己二胺(hexamethylenediamine,HMD)进一步修饰BSA合成免疫原制备抗血清,探索其对环丙沙星抗体灵敏度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以己二胺修饰BSA,合成环丙沙星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同时以天然、乙二胺及己二胺化鸡卵清白蛋白(OVA)为载体合成包被原CIP-OVA、CIP-EDA-OVA和CIP-HMD-OVA,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ic-ELISA)对抗血清进行评价。结果获得了更高特异性的环丙沙星抗血清,IC50达0.1 ng/ml,抗体的交叉反应性也明显降低,且与CIP-EDA-OVA、CIP-HMD-OVA包被原相比,以CIP-OVA为包被原可显著提高环丙沙星ELISA灵敏度。结论改变抗原间隔臂长度对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有较大影响,且改变包被原间隔臂的结构可显著提高ELISA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抗双烯雌酚(DIEN)特异性抗体,为进一步研制DIEN免疫检测试剂盒打基础。方法采用4-溴丁酸乙酯对DIEN进行活化,以活泼酯法与BSA偶联制备免疫原(DIEN-CP-BSA);经紫外扫描和飞行时间质谱扫描鉴定偶联情况;以DIEN-CP-BSA免疫Balb/c小鼠制备特异性抗体,间接(竞争)ELISA评价抗血清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本试验获得较高效价的DIEN抗血清,其效价达1∶64 000,双烯雌酚半抑制浓度(IC50)为62 ng/ml;抗血清与结构类似物己烷雌酚的交叉反应率仅为0.34%,与己烯雌酚和17-β雌二醇无交叉反应;利用该抗体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检测法,双烯雌酚在10~300 ng/ml呈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制备了抗双烯雌酚(DIEN)特异性抗体,为研究畜产品中DIEN残留及开发DIEN免疫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AF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形成的代谢产物。1963年Alleroft首先发现,直到1965年才命名为AFM1,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毒性仅次于AFB1,急性毒性与AFB1相似,WHO将其列为ⅡB类致癌物。AFM1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乳、肾脏、肝脏、蛋、肉和尿中,其中以乳中最为常见。通常当动物摄入了AFB1污染的食物后,排出AFM1的量为AFB1摄入量的1%~3%。牛奶经过巴氏杀菌后,AFM1几乎不被破坏。本就当前乳与乳制品中AFM1的毒性、检测方法以及控制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