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8篇
综合类   34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自体脾静脉重建门静脉系统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胰头癌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移植的应用及其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min、38min和30min。术后B超随访无脾肿大、腹水等情况,门静脉流量均正常(分别为1450ml/min、1200ml/min和1500ml/min),术后CTA复查显示重建的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狭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自体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的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脑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脑病的原因,并总结其防治经验。结果肝移植术后出现脑病39例,占21.1%。脑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术前Ch ild分级、有无肝性脑病史、术中的出血量、术后ICU天数及术后是否出现早期肝功能不良等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41例,分析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41例中男33例,女8例,中位年龄44.1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功能衰竭1例,其余30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近期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衰竭。以上各类患者手术摘除肝脏的平均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①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②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为明显;③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④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伴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自溶;⑤少见类型肝功能衰竭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和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结论目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与病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是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2月,共施行185例肝移植,其中再次肝移植8例,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再移植率4.32%。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前病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15.6分和23.9分;再次肝移植距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16 d(78~725 d);再次肝移植原因中胆道并发症3例,慢性排异2例,肝动脉栓塞、急性排异、乙型肝炎复发各1例。8例患者均平稳渡过手术期,前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16和28天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后5例病人均康复出院,存活至今达27、12、8、4和3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移植肝失功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2年6月~ 2005年12月,共施行185例肝移植,其中再次肝移植8例,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再移植率4.32%.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前病人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平均为15.6分和23.9分;再次肝移植距首次肝移植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16 d(78 ~ 725 d);再次肝移植原因中胆道并发症3例,慢性排异2例,肝动脉栓塞、急性排异、乙型肝炎复发各1例.8例患者均平稳渡过手术期,前3例病人分别于术后第101、16和28天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后5例病人均康复出院,存活至今达27、12、8、4和3个月.结论再次肝移植是挽救移植肝失功的有效手段.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以及手术技巧的不断完善和围手术期的精心处置,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因肝功能衰竭而接受肝移植治疗患者的病因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肝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41例,分析临床病史、血清病毒学指标、病肝质量以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41例中男33例,女8例,中位年龄44.1岁.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亚急性肝功能衰竭5例,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功能衰竭1例,其余30例既往均有慢性肝病、肝硬化史,近期病情加重出现肝功能衰竭.以上各类患者手术摘除肝脏的平均质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别(P<0.05).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①肝脏呈新鲜大块、亚大块坏死,仅见少量再生肝细胞;②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再生较为明显;③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广泛性大块、亚大块坏死,同时可见明显的肝细胞再生;④在肝硬化背景上出现活动性炎症伴明显淤胆,有些假小叶呈现片状坏死或自溶;⑤少见类型肝功能衰竭如急性妊娠脂肪肝和移植后纤维化淤胆性肝炎.结论目前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功能衰竭,临床与病理均缺乏统一规范的诊断标准,是肝功能衰竭临床病理诊断中的难点,需不断积累病例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201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17例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操作见视频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例患者中4例胰腺癌患者由于肿瘤侵犯严重、胰腺质地软中转开腹,13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16例(94%)患者手术达到R0切除。14例联合静脉重建,3例联合动脉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01±170) min,平均术中出血(647±345) mL,术后平均住院天数(20±8) d,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及随访结果:1例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例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1级),目前情况良好,8例胰腺导管腺癌及1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于随访期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中位(最小值~最大值)生存期12(8~26)个月。5例胰腺导管腺癌及1例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目前继续随访中,其中1例已存活了38个月(截止至2019年7月)。  结论  机器人手术系统下联合血管切除重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难度较大,但安全可行,局部进展期的胰腺癌患者经谨慎评估患者病情和医院手术能力后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9.
正肝门胆管癌是胆管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而手术根治是其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但由于肝门区重要结构多、解剖复杂且肿瘤侵袭性强都给肿块的切除以及胆道重建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旨在按照肝门胆管癌手术中的关键步骤及结合国内外同行的经验来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技巧。1解剖概要肝门胆管癌主要集中于肝门部即左右肝管交汇处至胆总管这一部,临床上其分型有多种,目前多采用Bismuth分型。肝门处三大管道位置一般是左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Appleby手术治疗胰体尾恶性肿瘤的手术适应证、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15例接受改良Appleby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结果:15例病人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4例行肝总动脉重建,中位手术时间295(225~420)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 000(500~2 0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7%(7/15),为胰漏、乳糜漏、腹腔积液、感染等;6例术后出现肝功能一过性异常,经保肝治疗,2周内均恢复正常;除1例死于术后相关并发症,14例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6个月;病人1年和3年生存率为86.7%和6.7%。结论:改良Appleby手术安全可靠,可以提高胰体尾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率,一定程度上延长病人生存时间,并显著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