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由于老龄化问题严重,伴随而来的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呈递增趋势.帕金森病(PD)是常见的导致认知障碍疾病之一,临床对导致帕金森病认知障碍和痴呆的临床特征和神经机制的认识显著增加.在确诊帕金森病的同时,部分患者已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但程度尚轻微,未达到影响功能独立性的严重程度,故易被患者、照料人员,甚至医务工作者忽视.然...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缺血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脑缺血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的 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30只健康雄性老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密度梯度离心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D133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处理组大鼠各时间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后24 h,缺血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减少至最低水平(均P<0.05),且以缺血组更为明显(P<0.05);至手术后7d,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恢复至正常值范围(P>0.05);至手术后10d,缺血组方恢复至正常值水平(P>0.05).结论 老年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出现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其中以缺血组细胞数目减少更为明显,且恢复至正常值范围的时间较缺血-再灌注组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桥梗死继发不宁腿综合征(RL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脑桥梗死继发RL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总结临床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4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有神经功能缺损的体征,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桥梗死,在脑桥梗死后0~3 d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不适感,需活动肢体以减轻不适,其中3例予吡贝地尔缓释片口服后肢体不适症状消失。结论 脑桥梗死是继发性RLS的非常见病因,易漏诊,其发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钙通道α2δ配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一线治疗方案,该病早期诊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双侧脑室内注射链脲佐菌素(ICV-STZ)诱导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识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认知功能,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皮质和海马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内cleaved-caspase-3表达.结果 Morris水迷宫测试中,与假手术组大鼠逃逸潜伏期(秒)(10.31±2.33)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逸潜伏期(36.54±4.56)显著延长,(P =0.000),治疗组(26.58±2.50)比模型组潜伏期显著缩短(P=0.003).与模型组大鼠皮质和海马MDA含量(nmol/mg)[(9.81±2.23),(5.09±0.74)]比较,治疗组大鼠皮质和海马MDA含量[(6.12±1.14),(3.77±0.41)]显著减少(P=0.001,P=0.002),与模型组大鼠皮质和海马GSH含量(g/L)[(1.57 ±0.56),(1.39±0.43)]比较,治疗组大鼠皮质和海马GSH含量[(2.98±0.52),(3.05±0.78)]显著增加(P =0.005,P=0.00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皮质和海马cleavedcaspase-3阳性细胞数[(32.47±8.22),(28.58±4.32)]比较,治疗组皮质和海马阳性细胞数[(16.85±7.31),(18.12±5.64)]显著减少(P=0.021,P=0.003).结论 1,25-二羟基维生素D3能够改善STZ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改善脑内氧化应激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5.
路敬叶  何龙锦  周汝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573-1575,157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以CD133和CD34标记的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用流式细胞仪对108例急性(发病48 h)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98例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危险因素组)、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EPCs进行计数检测.分别对脑梗死组发病48 h、梗死后21 d、梗死后90 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脑梗死组、危险因素组外周血EPC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EPCs 亦明显高于危险因素组(P〈0.01).NIHSS≥12分组较〈12分组的外周血EPCs明显降低(P〈0.01).急性期外周血高水平的EPCs与脑梗死后21 d NIHSS改善程度(≥4分)密切相关(P〈0.01),与脑梗死后90 d的良好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PCs可作为脑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数目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CEPCs数目,并与同期40例健康体检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CEPCs数目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是急性脑梗塞三大危险因素,CEPCs数目与脑出血危险因素呈负相关,通过测定患者的CEPCs数目,可评估脑血管功能和预测潜在脑血管风险。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一种具有分化和增殖能力的内皮前体细胞,在~定条件下能被动员到缺血组织参与损伤血管的修复和血管新生,被视为血管修复能力的标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EPC数量的变化在脑缺血的发生和预后中起着重要作用,EPC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被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文章就E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